什么样的步态可以被认为是“标准”步态?市面上各种宣称具有特殊功能的“功能鞋”和“矫正器”,它们有效吗?
今天,就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NO.01■步态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判断它?人类行走时,依赖于双腿交替进行支撑和摆动,以此推动身体持续前进。具体到每条腿的动作,可以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一是“工作”阶段,即腿向前或向后摆动;二是“休息”阶段,即腿支撑身体,确保在另一条腿抬起时保持平衡。在这两个阶段中,下肢的各个关节和肌肉会呈现出特定的状态,这些状态合起来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步态。
只要能够稳定且高效地实现“向前行走”这一目标,那就是健康自然的步态。每个人行走的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固定的“标准步态”模板可套,“邯郸学步”的误区需要避免。
NO.02■有哪些常见的步态异常情况步态与儿童的生长发育紧密相连,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在行走上都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一些是自然的生理现象或个体间的差异,通常不需要过度担心或干预。然而,也有一些可能是病理性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个话题。
“宽基步态”
当宝贝在约一周岁前后初次尝试站立行走时,有时会展现出一种特别的步态,即行走时两腿间距较宽,仿佛“小螃蟹”般横向移动。这种现象多源于该年龄段宝贝的韧带相对松弛,以及力量与平衡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韧带松弛在女孩中更为常见,而力量的发展则因人而异,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至于平衡感,可能与孩子过早站立,未能充分经历爬行阶段有关。因此,对于8至10个月大的孩子,父母应该鼓励他们多爬行,这有助于培养核心肌肉力量和平衡感,为之后稳健的站立和行走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应避免使用如“学步车”等辅助工具。
只要确保有适当的跌倒防护措施,父母们可以安心地让宝宝多尝试行走。实际上,大多数孩子在至6岁之间会逐渐形成稳定的步态,因此,家长们不必过早地感到焦虑。
“内八”“外八”步态
这种步态涉及到下肢髋、膝、踝、足四处关节的发育。
髋关节
"髋关节发育不良可能引起股骨过度前倾,这是需要首先排除的器质性问题。跪坐这种姿势可能导致行走时出现“内八字”步态,即足尖向内。因此,家长们应避免孩子养成跪坐和趴睡的习惯,特别是对于女宝宝,更要注意这些姿势的影响。
膝关节
在7岁之前,孩子的膝关节会经历从内翻(O型腿)到外翻(X型腿)的自然生理变化过程,这也可能引起足部相应的旋转对位。这个过程通常是平稳和有序的。因此,只要孩子的步态变化在正常范围内,并且不影响正常行走,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需要特别干预的。然而,如果孩子因为内八步态在行走或跑步时出现双足内收导致绊倒,就需要及时咨询进行专业检查了。
不建议在未经评估的情况下自行使用“夜间支具”来试图纠正孩子的膝关节内外翻。不当使用这类矫正器具不仅可能无法帮助恢复正常,反而可能带来额外的风险。
足踝
足踝的发育状况与步态有着直接的联系。通常情况下,患有平足外翻的孩子在行走时会呈现外八字步态,这会导致鞋子足跟内侧部分磨损较为严重。相反,高弓足内翻的孩子则倾向于内八字步态,这种情况下,鞋子的外侧边缘磨损会更明显。
这时,是否需要使用“足弓垫”来纠正呢?
足弓形成通常要到孩子6岁才会完成。因此,对于较小年龄且没有疼痛感、足部柔软的平足孩子来说,选择足底较硬和鞋帮高于足踝的鞋子,可以帮助稳定踝关节。这正是市面上许多所谓“机能鞋”设计的基础理念。对于那些2岁以上,在行走后感到足内侧或膝关节内侧酸胀不适的孩子,则应在专业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足弓垫来进行治疗。
足趾
在许多年幼孩子中,常见的一种良性变异是足趾内收,这种现象在成年人中很少见,通常被认为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自然矫正。有传言称,将孩子的鞋子左右反穿可以治疗内八字步态,这便是针对足趾内收的一种常见做法。不过,目前还没有科学证据支持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尽管如此,除了可能导致孩子因不习惯而摔倒外,这种做法似乎也没有其他明显的负面效果。
大致可以分成两类情况。第一类多见于孩子在快速行走但尚未达到跑步状态时,他们在慢速行走时脚跟通常能够正常着地。这种踮脚行走多发生在孩子的急速生长期,通常是无害的。家长无需过分担忧或不断提醒纠正,因为这可能会无意中强化这种行为。家长只需留意并暗中观察即可。第二类情况则是孩子始终踮脚行走,或者已经出现疼痛、不适,甚至无法完全下蹲时,这时候就需要进行专业的检查了。
为了帮助孩子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从小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