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四章,我们分别学习了:
一、大、天、二、土、地、三、人;金、木、屮、草、末、本、水、火、五、四、上、下、中、丨、囗;目、眼、眉、耳、口、品、十、古、舌、牙、齿、自、鼻、手、足、立、坐;日、旦、晶、星、月、山、石、田、苗、禾、竹、马、牛、羊、羔、鸡、犬、豕。
总共58个汉字。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本中第13-18页的内容。
识字⑤对韵歌
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
这段朗朗上口的对韵歌,小朋友在念的时候,眼前是不是会浮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课本中要求孩子朗读并背诵这部分内容,但是,小朋友们有没有想过:
简简单单的对韵诗,可不止你读到的这六句。
01《声律启蒙》
小朋友们,在古代,有一本童蒙经典曾作为私塾教育的必备教材,用于训练孩子对于声韵格律的掌握,在这当中,最为人们熟悉的当属《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
《声律启蒙》原名叫做《声律发蒙》,作者为元代的祝明,在流传过程中,后人对其进行编纂和修改,目前我们看到的《声律启蒙》是清代车万育在之前作者的基础上,删改修订而成的、用以教导儿童学作对联,为日后学习古典诗词打下良好基础的必备读物。
那么,车万育是什么人呢?
他是湖南邵阳人,康熙年间进士,当地县志说他“学问赅博,善书”。
小朋友想一想,一个人能考上进士,那学问肯定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
古人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进士出身的车万育,说他“才高八斗”一点也不过分。
他编纂的《声律启蒙》分为上下两卷,选取常用的字、词和典故,按照韵部顺序编成平仄和谐、对仗工整、义理丰富的联语,成为了后来人们学写诗词的入门之书。
我们来念一念《声律启蒙》卷上·一东的第一段,来感受一下它的原汁原味。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学习了这部分,我们不难发现:课本中的对韵歌应是取自《声律启蒙》、稍作修改而成。
小学教材中的六句对韵虽然简单,但是,我个人认为小朋友们还是应该读一下《声律启蒙》原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对韵诗的精髓,同时对自己课外知识的掌握也是一个很好的拓展。
《声律启蒙》朗朗上口,涵义丰富,小朋友不可不知。
那么,《笠翁对韵》又是什么呢?
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戏曲家李渔仿照《声律启蒙》编纂,供儿童熟悉对仗、用韵、学习作诗的另一本启蒙读物。
李渔曾经在科举中失利,后来开设书铺,编刻图籍为生。
《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对于有心培养孩子学习声律的家长来说,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两本书中有一些内容比较相似,读多了就串了,容易混淆。
如果非要选一本作为韵律启蒙读物的话,仅就成书年代以及作者的资历来看,我推荐《声律启蒙》。
孩子在一对半到两岁这段时间,我跟他集中学习过《声律启蒙》,仅就后来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来看,《声律启蒙》带给孩子的变化有以下三点:
①训练孩子字正腔圆、锻炼发音,学会准确清晰的表达;②丰富孩子的优质语料、增加孩子对古典诗文的兴趣;③培养孩子对于格律的语感、并学会即兴创作小诗。
02识字
本章我们掌握的汉字有12个,其中对韵歌有7个。
先来看云。
小朋友,什么是“云”呢?
云的本义指的是山川之气。
篆书“云”由“雨”和“云”构成,这里说明了“云”的来源。
太阳照射地面,水蒸发成水蒸气,水汽饱和,水分子聚集在空气中的微尘周围,由此产生的水滴或冰晶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由此产生了云的外观。
知道了“云”,我们再来看看“雨”和“雪”。
雨:水从云下也。
一象天,冂象云,水霝其间也。
雪:凝雨,说物者。
水下遇寒气而凝,物无不喜雪者。
再来看“风”,什么是“风”呢?
唐代诗人李峤用一首诗来形容“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古人用“叶”、“花”、“浪”、“竹”来衬托风,由此可见“风”来无影、去无踪。
那么,古人造字,到底要怎么体现“风”呢?
学习了老祖先的造字智慧,不得不说,中国人的脑洞实在是太大了!
古人用“八方来风”来给“风”下定义,哪“八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