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单建林
年9月23日,是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自年起,每年秋分日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因为时代的变革,并没有成为一名真正的农民,而是创业成为了一名企业家。时光荏苒多少年过去了,对那片养我育我、让我留下汗水的土地滋生越来越深的眷恋,对丰收节也有着更深刻的感受和喜悦。
农村生活因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色。我对乡村的记忆和回忆,基本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初,而记忆中最深刻的景象是中国的两个节气——芒种、秋分。
(一)芒种:收麦子
“芒种芒种,忙收忙种”。忙收是收割小麦,忙种是指播种夏玉米和其他农作物。
芒种,是小麦成熟收割的时节,农村最为繁忙和紧张的日子。
碾场。先用锄头把自家的场院犁松,用铁耙子把松软的土地整平。第二天早起床,肩挑水桶就近取水把整平的土地一点点泼水打湿。早起的目的就是减少水分蒸发,尽可能减少劳动量。取来陈年的麦穰(碾压过的麦秆)均匀的铺洒在湿地上,肩拉碌碡开始一圈又一圈的旋转,更多的麦穰被碾压在泥土里。清早起床到日近中午,没有人问你转过了多少圈,没有人问你累不累,只看场地是否平整、坚实,有没有浮土,能否保证每一粒粮食颗粒归仓。
割麦。“芒种三日见麦茬”,古老的谚语就是最好的动员令。小麦收割过早麦粒不成熟影响产量,收割太迟麦穗落地影响收成,如果不能及时置换土地也会影响夏粮播种,芒种前后割麦必须迅速展开。“三秋不如一麦(收割季)忙,三麦不如一秋长”,没有从事农村劳动的人很难理解这句话,简单的解读就是时间紧任务重,限时完成攻坚战。
凌晨4-5点钟,在走往田间的路上,马车、牛车、人拉板车、小推车,队伍浩浩荡荡巍巍壮观。面对丰收在望的麦田,眼里是满满的喜悦,一路嬉闹,欢乐的笑声如同麦浪此起彼伏。
农民干活不惜力,汗珠子落地摔八瓣。割麦是力气活,更是技术和耐力的比拼,什么是高手?镰刀锋利、精神抖擞,腰间挂一大捆草绳,弓步稳当、节奏有序,俯身如虎,成片的小麦瞬间倒伏。割麦的第一要领是会“抓”,第一镰刀割下去,麦秆在手,第二镰刀割下去麦秆还在手,抓的越多越有水平,当张开的大手不能再继续抓麦的时候,直起身板从腰间抽出一根草绳和麦杆一起悠然放在地上。抓的越多,起身的次数就越少,相对效率就高。不会割麦的人,割一镰刀放一把麦,累死跟不上速度。割麦的第二要领是镰刀放低把麦茬割短,麦秆的根部粗壮,手劲把握不好,麦茬就会割高,这是农家大忌。留下高麦茬,会影响夏粮的播种质量和施肥。割麦的第三要领是不遗漏麦穗,做到能收尽收。割麦组合一般是三到四人,腰间挂草绳的人冲锋在前,其他人紧随其后,把麦穗放在一起,最后面的一个人顺手把成堆的麦穗打成捆,防止大风吹乱。一个真正的农民是什么样子?在以后的日子里脚步不乱、身型不变、挥镰如风、不知疲倦,大有舍我其谁的英雄豪迈。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自小受父辈的言传身教和环境影响,农家子弟对农活都会轻易上手。但是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达到农民的基本素质。我参加多年的割麦,因麦茬太高、麦穗遗漏不知被父亲训斥多少次,特别是体力不支更是被大家奚落的对象。第一天还能勉强支撑,也有志气奋力追赶,不至于落下太多。第二天太阳高照的时候早已汗流浃背,豆大的汗水顺脸颊滚落,看看手上磨出的水泡早已丧失了斗志。第三天感觉天气更加闷热,灼热的大地要烤干自己,直起身子活动一下酸痛的腰杆,看看无尽的麦田,再看看手上的水泡,镰刀把放在腰间用双臂挎住,心中升起无限悲凉:如何逃避?何时不再割麦?不良企图油然而生。腰杆开始酸痛的时候,直立身体会有短暂的恢复,然而酸痛久了身体会出现想直身不能直,想弯腰不能弯的疼痛折磨。之后的日子里更是狼狈至极难言其苦。
忙碌了一天要把割倒的麦子运回来,装大车载小车,各家有各家的办法。成熟的麦秆比较光滑,车型越大越难装载,要掌握麦捆的排列和系绳索的技巧,各有各的门道。夜幕下,满载而归的车子悄悄走在回家的路上,疲惫的身体已经没有多余的气力说笑了。
梳麦秆。吃过晚饭,男女老少齐上阵杀奔场院,挑灯夜战梳麦秆。把铁耙子固定在桌椅板凳上,各自选好位置围在灯光下。成捆的麦秆打开,双手合十把麦穗握在掌心,用力在铁耙子上抽打麦秆。孩子们不懂大人火上房般的焦虑,依然嬉笑打闹,追逐在麦垛之间捉迷藏。场院选在村外,每家的场院都连接一起,灯光照亮了夜空,仿佛整个村子都被灯火包围。枯*的叶子被打掉,纠缠在一起的麦秆分离。然后用镰刀割掉麦穗放在场地晾晒,秸秆捆好运回家存放。现在看到农村的房子都是大瓦房,以前农村房顶用的是麦秆,麦秆是家家必备的建房、修房材料。静静的月光下,一家人忙碌的不仅是今年的收成,还寄托着来年盖房、修房的美好愿望。
打场。麦穗晾晒几日就要打场脱粒,看似简单的事情,彰显劳动人民的智慧。用黑色的布蒙住马、驴等牲口的眼睛,让它按照人们的意愿转圈。利用杠杆原理,选5米左右的竹竿或是细长的树干,一头固定在碌碡支架上,牲口的拉绳绑在竹竿3米左右位置,竹竿的另一头放在人的胸前。以人为圆心,牲口转小圈,碌碡转大圈。在原始作业条件下,人力、畜力达到完美结合,这是提高效率的最好方式了。炙热的阳光下,头戴草帽,一手握竹竿保持平衡,一手执鞭驱使着牲口,碌碡在麦场上悠悠的转起了,吆喝声、鞭声、碌碡的吱吱声接连不断...
收场。麦穗被木杈无数次的翻起,被碌碡无数次的碾压,在确信所有麦粒脱落的时候收场开始了。先用木杈把较长的秸秆轻轻挑走,不能夹带麦粒,再用搂穰耙把更短的秸秆分离出来,这是个技术活没有十年八年的经验积累是不敢轻易上手的,做的不好很容易把麦粒带到麦穰里,众目睽睽之下犯错是受责骂的。麦穰收拾的差不多了,再用推耙、扫帚、木掀等农具将麦粒打堆成圆。
扬场。成堆的麦粒夹带太多的细碎麦穰和杂草,要进一步清理。一般情况下,一人负责用木掀输送麦粒,一人负责用簸箕侧风向把麦粒抛在空中,一人用扫帚清扫麦粒中的杂物。老农看好风向,簸箕在手站好身形,手持木掀之人相随身后。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簸箕前高后低。身体后倾右腿变弓步,簸箕随身后移,木掀迅速到位呈上麦粒。右腿蹬直,左腿变弓步,身体重心前移腰身发力顺势把麦粒高高抛在空中,动作娴熟一气呵成。两人配合也是默契,木掀跟簸箕走,一掀一簸箕,节奏不乱步调一致。扬场的技术重点一是借助风力和风向吹跑杂物,风力小效果差,风力大不好控制麦粒落地,风向选择不正确效果也不理想。二是麦粒在空中要均匀散开,充分利用风力。三是要控制麦粒的落地,必须落在设想的范围内便于收拾。几百斤或是几千斤的麦粒就是用这古老的方法,在烈日下一掀一簸箕清理干净。
“杈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一个打麦场像是一个战场,地道的庄稼汉像是将*,十八般兵器在手样样拿得起,样样舞的风生水起。
晒场。刚打下的麦子水分太高不能直接存放,还要晾晒几日。由于麦场小,还要在院落或是路边摊晒。阳光越足、气温越高越是晒场的好天气,特别是烈日炎炎的中午更是不容错过的时间,要守候在晒场不停的翻晒。以前劳动效率低下,整个麦季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不知不觉进入夏季多雨的季节,晒场的日子也是最为提心吊胆的日子。晒场时怕下雨淋湿麦粒,苫盖好麦粒又怕连阴天,麦粒不能及时晒干会发霉、会发芽,喊天不灵、呼地不应的无奈让多少家庭留下辛酸泪水。以前农民为了抢时间在公路晒小麦,非是他们不懂法、不惧危险,实是无奈之举。
一个月的时间里,每一天都有计划,每一天都有分工,披星戴月加班加点,流过多少汗水?说过多少怨言?受了几次伤?暴晒了几层皮?都不记得了。在这一个月里,信念支撑疲惫的身躯,希望点燃内心的豪情。老农的脸晒得更亮,稚嫩的肩膀逐渐强壮。
(二)芒种:种玉米
芒种到入夏是玉米的播种时间,期间如能下一场雨就是及时雨,对老百姓而言就是预示着夏粮丰收有希望,虽然还没有从麦收的疲惫中恢复过来,或是还没有完全从麦收战斗中脱离出来,也要迅速进入下一场战役。
老百姓靠天吃饭,晒场的时间里怕下雨,播种的日子却要天天祈祷下雨。干涸的土地不能直接播种,只有被充足的雨水浸湿后才能保证种子发芽,于是就盼啊、盼啊,时近夏至也没有下雨。“春争日,夏争时,庄稼宜早不宜迟”。过了夏至就预示着夏粮无望或是欠收。“庄稼不收年年种,总有一年好光景”,不能坐以待毙,不能荒了土地。老百姓靠天吃饭,敬天畏地是对大自然规律的虔诚尊重,战天斗地是改造自然的豪迈气概。不屈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挑水浇地种玉米,男女老幼全民皆兵的战役打响了。顺麦垄规划好行距和株距,用铁锨刨出一个一个土窝窝,挑来的水浇湿、浇透,种子放在土窝窝用湿土封盖。
挑水是最为艰巨的任务,从就近的水塘肩挑取水,没有水塘也要创造条件,从干涸的河沟挖水坑取水。农村人很小的时候就学会挑水,挑起的水桶刚刚离地,从挑半桶水或是更少的水开始。双手用力托住扁担保持平衡,走起路来前仰后合、踉踉跄跄。身体长高了、长壮了,挑水也就变得轻松了。可是要浇湿一垄垄土地的时候,挑着水桶走在沟沟坎坎不平小路的时候,当红肿的肩膀起泡、破皮的时候,挑起的水桶似有千金之重,似乎铁打的肩膀也要磨平,铁铸的腰板也要压弯。
弯腰撒种、墩身封土是基本动作要领,这样做移动速度快、播种效率高。每天早出晚归重复着弯腰、墩身,扭曲的动作很快透支身体的极限,许多人只能艰难的爬在田野里。有多少双手被蒺藜一次一次刺痛,有多少双手被土坷垃一次一次磨出血迹。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永远不要低估农民对土地的期待,永远不要低估农民对丰收的渴望,永远不要低估农民倔强不屈的强大意志。终于如愿种下了玉米,看着破土而出的一颗颗嫩苗随风摇摆,心中的喜悦瞬间挂在眉梢,曾经的辛苦瞬间随风而去。
芒种,一收一种,一年之中最紧张、劳累的日子终于过去了。之后的时间里要松土除草、施肥灭虫。农民遵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古训,每天劳作在田间陪伴着庄稼的成长、成熟,难得有空闲时间。
然后就等来了丰收节:秋收。
(三)秋分:秋收
在农村,秋分时节有“三秋”之说,是指秋收、秋种、秋耕。
秋收。白露前后,玉米到了收获的日子。收玉米的第一项工作是掰棒子,每个人手提麻袋或是编织袋穿行在玉米丛中,一个一个用手掰下来。掰棒子不是重体力活,老少都可以参与期中,但是工作环境苦不堪言。玉米高过头顶密不透风,闷热的空气让人窒息;蚊虫群飞乱舞,时不时的出来骚扰、叮咬;枯*的玉米花洒落在身上、玉米穗粘在脸上、脖颈、胳膊上,让人奇痒无比。玉米黑莓也很讨厌,有时会随风吹开,弄得手脸皆黑;干干净净的脸走进玉米地,出来时早已面目全非像是黑脸的包公;掰下的棒子一袋一袋运回家剥皮去衣,于是房前、墙头、树杈挂满了玉米,阳光下金光闪闪,透露着丰收的喜庆。收玉米的第二项工作是收秸杆,这是费时费力的重体力活。一只手抓住秸杆,一只手抡圆了钁子,撅着屁股用力往根部砍,钁子入土浅玉米根会在犁地时变成大坷垃,给平整土地造成困难。钁子入土深效率低下体力不支。巧劲是玉米杆放到,犁地时不形成坷垃。一颗一颗种子亲手种下去,一棵一棵秸秆亲手放到,其中的艰辛刻在老农的皱褶里。
秋耕。经过两季作物的生长、劳作,土地变得异常板结。“犁地深一寸,等于上层粪”,根据古训只有深耕才能保证来年丰收。履带式的拖拉机应用较早,但是机少地多,大量的土地仍然采用畜力耕作,没有牲口的人家只好请工代耕。把田间杂草、枯叶收拾干净,人们驱赶着牲口开始犁地,一片片的土地在犁头翻卷。大地仿佛是一部书,犁头翻开新的希望,曾经的汗水掩埋在地下,农民立于天地之间重复着四季轮回,书写着不一样的故事。秋高气爽人们精神倍足,为了节约时间很多人家送饭到田间,一天三顿饭吃在田间是常有的事情。蓝天白云下大家席地而坐,相邻的人家凑过来,分享一点食物,共饮一壶热水。当家人说说今年的收成、聊聊当下的想法。年轻人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繁忙下那难得的轻松与快乐,多少年回想起来依然亲切甜美。“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犁过的土地高低不平,用夯榔头敲碎每一块土坷拉,填平每一寸墒沟,然后用铁耙(pa)子、土耙(ba)子来回作业把地整平、整实,仿佛汗水流干了,土地整理平实了,自己的内心才对得起脚下这边土地。
秋种。那些年用土耧播种,农村叫耩地。长地块牲畜拉耧,短地块人力拉耧。六人一支耧,一人(有经验的老农)扶耧掌握播种深浅和种子的疏密,一人居中负责耧行直线,保持每一耧间距相当,其他四人左右分开共同用力。人当牛马,肩背拉绳、蹬腿发力、弓腰前行。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双肩红肿、四肢乏力。“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播种前要先耩晒干的大粪,每一亩土地相当于播种两次。农民为什么能吃苦,生存环境锻炼了强壮身体,顽强意志造就了不屈精神,美好生活的渴望激发了无穷力量。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平整好土地又要盼下雨了,既要遵守古训也要灵活应对,只要下雨无论早晚都要及时播种。
秋分播种最为理想,但天气变化无常,有谁知道哪一片云彩有雨,有谁知道哪一天下雨?等啊!盼啊!时近寒露老天竟然没有下过一滴雨,听天由命吗?绝不妥协!不服输的斗志再一次被激发,一场非常规的攻坚战又打响了。
小麦是一垄一垄入地,需要的水量更大,挑水是不现实的的。“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手动压水机搬到了田间。好在那些年地下水位高,4-5米的铁管用力插入地下拔出,一个简易的压水井就完成了。秋后的大地上,勤劳的人民颠覆着传统的劳作,坚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夜幕降临,旷野之上星星点灯,黑夜之中的农民依然为明天的希望而忙碌着。
老家的土地多是盐碱地,雨水丰沛时粮食产量尚可,如遇干旱天气就会欠收。如今持续的干旱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巨大的付出换来透心的冰凉。命不可以改,运可以转,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痴迷祖训的乡亲们开始大胆的尝试。
种棉花。“枣芽发,种棉花”,棉花耐干旱,适宜盐碱地种植,说干就干。一个土窝窝浇水湿透,一粒粒种子落地盖土,为了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地温催生种子发芽还要覆盖薄膜。持续的干旱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池塘干枯,压水井失去作用。村里集体打机井,畜力车装上胶皮水袋,小推车装上铁皮水桶,大车小辆满载井水送到田间。小推车载重多斤,如在坚硬路面行走不算什么困难,要爬沟过坎,要走在松软的田间,腿力、腰力、臂力、腕力全身发力才能推动车轮。体力弱或是体力不支时,需要两个人组合,一人推车一人拉车。干裂的嘴唇喘着粗气,坚韧的目光注视着前方,老*牛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
由于棉花的生长周期长、病虫害多等特点,付出的劳动量更大,也最为辛苦。“锄头底下有水,锄头底下有火”,天气干旱时锄地可以保墒(减少水分蒸发),雨过天晴,锄地可以灭草,农民锄地像是女人梳头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等到棉花长高了,锄头无法落地方才作罢。喷洒农药,双肩挎背负式手动喷雾器,一桶药水30斤左右,一手按动加压杆不断加压,一手持喷雾杆围绕棉花旋转。从苗期开始杀虫、灭菌、灭*,直到吐絮前结束,主要劳动力难得有喘息。满身刺鼻的药味,口干舌燥头晕目眩更是司空见惯。打头,控制高度,控制坐果数量,打叉子,打掉没有坐果的枝杈,保障坐果发育。一株一株的打,上下左右看仔细,即不要漏掉枝杈也不要误打枝杈,像是照看婴儿一样细心。
拾棉花。历经4个多月的辛勤劳作,终于看到一朵朵棉花盛开。大包袱系在腰间及时出现在地头,一朵一朵亲手采下来。如采摘不及时,花开过大容易落地粘草造成采摘困难,在采摘季既有丰收的喜悦,也有人手不及的担忧。在花开旺季棉花会随风而开,前边刚刚采摘后边又傲放枝头了,家家户户都不敢大意,一刻也不敢放松,全家人一天到晚忙碌着。晾晒好的棉花可以出售了,收购点内的棉花堆积如山,收购点外人声鼎沸车流如织,人们着急的排队取样、化验定价、过秤计重。当手里清点一张一张钞票的时候,无人知道当家人是喜悦或是忧伤。
农忙时节,谁家没求过人,困难之时受人相助,报恩之情铭记于心。谁家没帮过人,只要力所能及绝不吝啬自己的汗水和时间。勤劳、诚实是他们修身正己的基本素质,与人为善、守望相助是他们立世为人的基本信念,是质朴的情怀让他们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我敬佩父老乡亲们的精神,也常常感叹他们的命运。是土地承包责任制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是*策导向引领他们敢于挑战,是时代的发展让他们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后来,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等机械的大量使用,提高了效率,解放了劳动力,很多的农民开始外出务工,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现在,农民享受更多的惠农*策,土地集中承包管理,无人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先进设备的普遍使用,让更多的人、更多的时间外出务工,农民的日子一天天富起来。
今天的农民,不仅用新的方式续写着中国关于粮食和农耕的传奇,而且活跃在更广阔的天地。在城市街道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在建设工地有他们辛勤的汗水,在生产车间有他们闪光的智慧.....
农民,经济发展的建设者,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农民,平凡的人生,伟大的群体。
庆幸我们见证一个伟大的时代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
谨以此文献给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作者单建林,系山东汇东集团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