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肖像画是我国古代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七百余年的积累与发展,产出了无数名人佳作,其中,群体肖像画的绘制更是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譬如,谢环的《杏园雅集图》、曾鲸的《牛首八十一祖像》,以及本期要为大家分享的徐璋的《松江邦彦画像册》。
01清代人物画论
从东晋顾恺之的“传神”到宋代陈郁的“写心”,中国画传神论的发展至明清已达最高峰,后所述言论几乎未见出其右者。
清朝时期,肖像画不断发展,衍生出诸多以总结绘制肖像画的专著,其代表作有蒋骥的《传神秘要》、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等。除了在宋代“传神论”和“写心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之外,这一时期的人物画论还精辟地论述了笔、墨、敷色与形神之间的关系,并具体总结了人物画在观察、着色、比例、解剖以及纸绢工具等方面的要求与经验,对肖像画的创作实践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说,中国人物画的传神理论,到清代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与技法体系。
以线描为造型基础的中国传统肖像画,着重刻画了最具个性特征的人物面部特写。画作对于人物的刻画多取正面或微侧面,而对人物的体形、姿态则多通过衣纹的走势来体现。这一时期的画家对于人体骨架、肌肉结构的探索并不热衷,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磨炼线描技巧和开发笔墨形式的多样性上,如此,丰富的线描形式亦成就了风格多样的中国人物画。
02徐璋
清代肖像画的精进既体现在绘制技法上,也展现在专业分工上。有的画家擅绘胸像、衣冠像,有的则在配景肖像画上显其所长。由此,清代肖像画的种类也日渐繁多,出现了诸如行乐图、群体肖像等种类,而徐璋的群体肖像《松江邦彦画像册》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徐璋,字瑶圃,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人。他是曾鲸的再传弟子,亦是沈韶的得意门生。他始创用生纸绘制肖像画,其笔法烘染虚和、风雅出尘。徐璋一生作画无数,兼画山水、花木、草虫,而尤以《松江邦彦画像册》最为杰出。
(请顺时针旋转屏幕90°以获得最佳观赏角度)
徐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亦发展了曾鲸的创作风格,在水墨晕染之上兼工带写,极具文人情怀和意趣。其技法以墨骨画法为主,先大致勾勒出面部的固有结构,随后再借助淡墨层层晕染,继而呈现出柔和且更加写实的画面。
徐璋笔下的“墨骨画法”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善用简练的线条表现衣饰的纹路变化,具有写意且概括的特点;其二是背景留有大面积的空白,予以突出画作整体的纵深感。
03《松江邦彦画像册》
清乾隆五年,四十六岁的徐璋穷其心力所绘的《松江邦彦画像册》已基本完成。全册始于太学全思成,终于陈子龙,囊括了明代松江先贤人的画像(现存人),其中纸本61人,绢本39人。现存的《松江邦彦画像册》既有徐璋原作,也有后人增补之作。其子徐镐擅绘肖像,曾在画像册完成后进行增补。
“邦彦”一词出自《诗经》“彼其之子,邦之彦兮”,意为优秀人才。明代松江府经济繁盛、灿若繁星,这一组画册不仅是真实的人物群英像,也是一部浓缩的明代松江史。
《松江邦彦画像册》用笔恣意洒脱,线条写意极富节奏感。所绘人物或站、或坐、或侧躺,栩栩如生,其面部刻画不仅追求结构、明暗的阐释,还将皱纹、斑点一一刻画,既有中国画的传统意境,又同时兼具西方画的体积与质感,是最早期将西画理念与中国画相结合的佳作。
徐璋的《松江邦彦画像册》不仅是清代画家绘制群体肖像、历史肖像画能力与水平的综合展现,也为这一时期的文化自觉意识提供了难得的突破与尝试,更为今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考证。
至此,由中国美术馆与南京博物馆携手举办的“明清肖像画展”已全部分享完毕,下期我们将为大家带来全新的内容,敬请期待。
眼缘艺志第篇献给生活的艺术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