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弓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成都大学教师职业道德一流课程建设纪实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安全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map/

十年磨一剑,成都大学的“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建设走过了一条稳健的路:

年,成都教育学院(年并入成都大学)首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程;

年,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课;

年,立项建设校级精品开放课;

年,立项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同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建设课程。

现在,职前、职后不同侧重的“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已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名来自贵阳市云岩区、吉林外国语大学等地和大学的师生选课学习。执教《教师职业道德》的陈大伟教授,也先后获得成都大学第一届、第三届“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现有三届)、四川省优秀教师和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

用高质量的课程吸引和影响学生

陈大伟在《道德故事与师德修养》一书中收录了这样一个情节:

年11月,陈大伟给刚完成实习、即将毕业的学生上“教师职业道德”课。出于思维惯性,大家潜意识对师德修养这类课并不感兴趣,陈大伟边讲边巡视,总能看到一些同学为了礼貌迅速将其他书籍藏在桌下的动作。看到学生的这些动作,陈大伟发出会心的一笑,因为他知道,其实自己高中时也曾这样,也曾年轻和不懂事。

期末,在提交的作业中,几个同学说他们被陈老师的微笑感动,开始重新考量这门课程是否值得听,最后他们选择了认真听课。陈大伟用理解和宽容唤起了师范生对未来所教学生的理解和宽容,让师范生意识到过去的学生生活经历就是未来教师生活的宝贵经验。

这是成都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建设的开端,也为这门课程奠定了基本底色:基于对学生和教师生活的尊重与理解,用高质量的课程与教学去吸引和影响学生。

组建为师为范的教学团队

课程建设的关键在教师。在课程团队建设中,三项举措效果明显:

第一,确立了课程团队负责人制,陈大伟为该团队负责人。他年中师毕业参加工作,当过中学教师、校长。他特别强调“教师认同”的意义和教师信念的价值。他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信念:“如论如何,我相信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这让自己能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坚持;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愿意学习的,这样,看到学生不学习的状态后,我们就不会抱怨学生,而是努力改变自己,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尽可能适合学生,接近学生;我相信教育的力量来自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不断进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本’是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完善,有了教师自身完善的榜样,引导(‘道’通‘导’)的力量就会自然产生。”

第二,制定并完善了“双师型”教师的建设要求和标准。该课程拥有一支富有教育情

怀、专业理论功底扎实、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学团队。团队老中青架构合理,高校主讲教师全为教授或者博士,具有国际化视野,科研教改成果丰硕,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好评;此外该课程还有一线立德树人工作中卓有成效的优秀校长、教师参与其中,也有参加工作不久的学长给师范生分享他们的进步与困惑。

第三,建立了教研和教学观摩制度,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支持鼓励教师定期深入教学

实践一线调查研究,发现和研究教师职业生活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收集案例,面向未来规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确立鲜明的立人价值取向

课程团队深入解读“道德”二字:

“道”是一种规范,师道是教师生活的规范和规则。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是“师道”,“教师职业道德”课程要传师道,要引导学习者明“道”。

“德”是一种获得。朱熹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师德”是对“师道”的认同、接受和践履,是教师内蕴的一种德性,是外显的一种德行。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建设的重点在于让学习者学有所得,修养德性,表现德行。

于是,该课程确定了“立足教师工作实际,提升教师修养”的课程定位。鲜明的立人价值取向,改变了学习者对该课程的认知,提高了学习者的热情和积极性,产生了改变教师的实际效果。

年暑假,陈大伟教授到河南讲学,来自郑州市二七区的几位年轻教师过来合影留念,他们说:“区上组织大家网络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一开始,我们觉得还不是一些教训人的大道理,也想怎么糊弄过去就算了。但听过几节以后,发现对提升自己的修养很有帮助,大家就开始认真听了。这次见到真人,要拍照留念给同事们看。”

源于生活的案例教学

课程团队认为:要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课程的实效性,增强课程的吸引力,需要以教育案例为载体;要实现从“传道”到“促德”的重心转移,需要抓住思维和实践这两个关键。

在知行之间,思维具有内化认知、规划行动的中间“桥梁”作用。日本哲学家、企业家稻盛和夫认为:“工作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教师职业道德课程立足改善教师思维方式,培养学习者协调与兼顾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家长和孩子等各种利益的思维方式,积极承担教师的社会责任。课程力图实现教师角色由思想提供者到思想促进者的转变,教学实现从提供思想向促进思想转变,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道德敏感和道德思维。

促进学习者思考,让学习者有所“获得”,需要在教学策略的讨论和分析上下功夫。案例教学就是极好的教学策略。“陶行知四块糖教育学生王友”的故事,如果只是给学习者介绍故事,学习者所得有限。有的学习者还会得出“陶行知运气很好,遇到见义勇为、知错就改的好学生王友,我们的学生不是这样的”的意见。课程团队对案例进行策略上的讨论和分析,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习者认识到案例的普遍指导意义:(1)在制止学生的错误以后,要冷静下来,不要急于处理,要为学生留下情绪缓冲和认知反省的时间,使学生对接受批评有一个心理准备,“退后一步自然宽”。(2)在批评教育学生之前,老师要先做调查研究,不要在事情不清楚、情况不明白的时候教育学生。(3)教育要善于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以正面教育促进学生自我教育。(4)对学生的表扬和肯定要有针对性,要指向学生的具体行为,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老师肯定的,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自觉追求老师期望和鼓励的行为,收到教育的效果。(5)批评学生要注意场合,单独约学生到办公室面谈,可以维护学生在同学面前的“面子”,有效缓解学生的紧张对立情绪,从而营造积极、轻松的师生谈话氛围。

案例教学包括案例选择、案例分析、案例实践运用等环节。课程团队高度重视实践案例的收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