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弓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典诗歌阅读鉴赏三四五 [复制链接]

1#

古典诗歌阅读鉴赏“三四五”

文/洪林钟

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最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阅读和学习古典诗歌非常有必要。

然而,阅读和鉴赏古典诗歌毕竟有难度。因此,掌握一些方法很重要,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方法多样,且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在此,仅从阅读鉴赏步骤、篇章结构分析以及意象分析三个途径进行为古典诗歌爱好者提供些许帮助,力求能起到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启发性,并希望能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方法一:古诗阅读程式“三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的基础,是领悟欣赏的前提。因此,阅读鉴赏诗歌应把“读”作为突破口,作为不变的法宝。不过,读的时候要带着任务去读,要循序渐进地读,要边读边思考,反复推敲,融会贯通。其方法步骤归纳起来有:

(一)读懂。就是读懂诗意。其过程是:

1.读标题。从体裁或题材、题眼或关键词等方面推知全诗内容。如《秋思》《越中览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2.读注释和解说。大部分古典诗歌资料(包括鉴赏词典)都有注解或简要赏析。它们或题意解说,或背景介绍,或作者简介,或诗文生词、典故解释,等等,都可成为我们对诗歌全面、深入解读的“钥匙”。

3.读诗文。一是抓关键词(情词/诗眼),二是抓关键句(情句/诗骨)。据此认真推敲,“以意逆志”,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怎一个愁字了得”,等等。

(二)读透。就是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挖掘隐藏在诗句字里行间深沉的意蕴,深入透彻地理解诗歌更深刻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了解作者。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以及作者一以贯之的创作风格等方面,“知人论世”,推知本诗将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特点等。如杜甫写《登高》、李清照写《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2.知晓典故。诗人用典故,往往借古喻今,有寄托,这样才有意义,此为直接寄托。如果作者要正面说就直接引用故事。李商隐“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诗中就是借庄周、望帝来写自己。杜甫“出师未捷身长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这里写的不仅是孔明的丰功伟绩,更是诗人对自己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感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中,作者借廉颇来表现对渴望征战疆场,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破灭之后,所产生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这些典故的内涵以及诗人运用的意图。

3.体味意境。古诗的意境是诗人用极为凝炼的文字创造的,是由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在指导古诗阅读鉴赏中,既要引导学生入“境”,又要启发学生会“意”。而“意”往往蕴含在“境”之中,因此,我们就要随流溯源,引发想象,进而悟出其中的意境美。如《秋思》中诗人运用一系列名词性意象相组并置,营造出一种凄冷、荒凉的意境;而《赤壁怀古》(上片)则运用一系列动词将富有特征的意象(“乱石”“惊涛”等)组合起来,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

(三)读化。就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将诗歌中的境界化为鉴赏者心中的境界,“置身诗境”,融会贯通,并突出表现为完成鉴赏文字的表述或鉴赏题的解答。具体抓好以下两个环节:

1.入“境”。就是进入诗境,“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或“诗中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更真切地体会诗人的情感。而且,要学会总结、归纳,举一反三。譬如,同一类型的诗歌大都运用相类似的表现手法,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咏物诗的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借古咏怀等;同一类型的意象一般会象征、比喻相类似的情感,等等。

2.比较。包括:古今比较,了解古人和今人在生活习惯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作者比较,比较不同诗人在背景、经历、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和相似,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其作品内容、情感和风格的变化;作品比较,比较不同作品在题材、主题、技巧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异同。如高考题中的两首诗比较鉴赏就属此类。

方法二:古诗篇章结构“四看法”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诗歌(尤其是律诗和绝句)的“起承转合”。“起”是起笔,起笔写事,自然描述,勾连题意,振起全篇;“承”是承接,承接开头,传递扩展,铺垫蓄势;“转”是转折,是诗歌结构上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陡生波澜,另辟蹊径;“合”是诗意合成,揭示题旨,收束全篇。

我们在引领学生阅读鉴赏古诗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在方法运用上重点要注意“四看”:

一看内容——抓“起”与题目。看诗歌的开头是如何连题起事的,进而推知要写的内容。例如:《悯农》起句“锄禾日当午”——当日锄禾,头顶炎炎日,足蒸暑土气,其“农”可“悯”——既扣题,又可推知诗的主题;承句“汗滴禾下土”——“日当午”而“锄禾”,自然汗下如雨,不及擦拭,其情可哀——承接起句,并有扩展,从而引出后面的主旨。

二看主旨——抓“转”/“合”。“起”“承”往往是铺垫、引起下文的,而“转”“合”则往往是作者情感所向、诗歌主旨所在,此所谓“卒章显志”法。例如:“谁知盘中餐”,诗人便从田野陡然转到家中餐桌,转到人心中去写;而“锄禾”到成熟的“粒粒”,辛苦是贯穿全过程的——合题也。因此,我们通过细读并认真分析“转”“合”两部分内容就能推知诗歌的主旨。

三看意境——抓“起”/“承”。诗歌当中不同的意象往往表示着不同的情感,尤其需要注意一些特殊意象.因此鉴赏诗歌必须看诗歌中有哪些意象(一般在“起”“承”部分居多),这些意象通过联想构成什么画面即意境,这个画面(意境)有什么特点,对中心﹑感情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例如:杜甫《登高》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联题写登高看到的景象,开篇便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承首联,进一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同时又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从而又渲染出一种沉雄壮阔的意境。

四看技巧——“起承转合”都有。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表现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而诗人总会根据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技巧,然而,诗人往往也会有讲究。譬如,开头的“起”“承”部分多为写景或叙事,运用的表达方式多为描写和叙述,表现手法多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远近结合、虚实结合、融情于景以及比兴、烘托、渲染、衬托,等等;而“转”“合”部分多为总结或点题,运用的表达方式多为议论或抒情,表现手法则多为托物言志、借史咏怀、卒章显志等,当然,有时也会运用以景语作结等手法。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言并非绝对,只是一般“规律”,实际上还存在交叉、相反或兼类的情况。因此,我们阅读鉴赏诗歌要注重文本,根据诗歌具体内容仔细分析探究。

(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美)

方法三:古诗鉴赏意象“五析法”

阅读鉴赏诗歌,最重要的就是领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而要领悟意境就必须从分析意象入手。客观的自然的没有情感色彩的物象被赋予了人的主观意念、情感和思想倾向,并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形成一种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就成了意象;意象的精心建构便形成了意境。因此,运用意象分析法指导诗歌阅读鉴赏更能让我们“置身诗境”,更真切更深层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更透彻地理解诗歌含蓄深沉的意蕴。

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入手:

1.析“象”。诗歌中“象”繁富众多,但主要的是客观实在的物象,在诗歌中表现我景物或景象,如“山川河流”“风花雪月”“鸟兽虫鱼”一类;其次包括一些“虚在”的或心理上的“象”,如“梦”“志”“神灵”一类。我们在阅读诗歌时首先是把这些物象找出来而不去想它的寓意;然后再思考分析这些物象本身具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选它们。如阅读马致远《秋思》,我们就应首先找出“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物象,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即可发现,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色调灰暗阴冷,意韵苍凉孤寂,而这与“断肠人在天涯”的心境恰好吻合。由此,我们就可理解诗人为什么会精选这些物象,同时也能理解这些物象为什么能成为诗歌中富有特定意味的意象。

2.析“意”。“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意念倾向等。诗歌中的物象实际上在诗人选定入诗时就已经附着有诗人的主观意愿和情感,也就是已经成为了意象。譬如,《秋思》,制约全诗的“意”为“断肠人在天涯”,这便决定了诗人所选之象必然带有因“秋思”而“断肠”之人的感伤痛楚的色彩;同时,单个的意象中,我们仍能“看”得出诗人“刻意”追求的“意”之所在,如“枯藤”之“枯”,“树”之“老”,“昏鸦”之“昏”,等等。

3.析组合。单个孤立的意象是难以形成意境的;意象只有通过作者精心的建构(组合)才能形成画面,才能形成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艺术境界——意境。譬如,《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诗人精选了9个名词性意象,但单独任何一个都不能形成意境;诗人在此将这众多的意象巧妙地相组并置叠加在一起,不借助一个动词,但画面感却更加鲜明突出,意境却更加深邃沉郁。

4.析意境。诗歌意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它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因此,我们通过分析意象及其建构特征入手,就能领悟诗歌深邃悠远是意境,进而理解作品的主旨。

5.析作用。意象的作用表现在它具有象征比喻性。而这种象征比喻性有具有约定俗成性和递相沿袭性,如月的阴晴圆缺能象征人的悲欢离合,古人如是,今人亦然。因此,抓住这一特征,我们就能准确地揣摩作者的意图,体会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譬如,“鸟”作为一种特有的意象,因其具有“飞翔”“笼养”“归巢”等特点,故被用来分别象征“理想”“(向往)自由”“归乡”等意蕴。正因如此,陶渊明便在他的诗作中用“飞鸟”“羁鸟”“归鸟”这些意象来象征比喻他在不同时期的生活轨迹和奋斗历程。

由此可见,理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比喻义,分析其在诗中特有的重要的作用,我们阅读鉴赏诗歌就能更容易“置身诗境”,更直观形象地捕捉住诗人的感情,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洪林钟(作家,名师)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感谢您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