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足底筋膜炎主要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来诊断,一段时间不活动后,刚开始行走容易出现疼痛,然后随着活动的进展而改善或消失,然而疼痛会在活动量过大或一天结束时再次出现,最典型的即是早晨第一步的疼痛,主要表现为足跟下针刺样疼痛,在临床主诉中会出现因为爬楼梯或者将脚趾翘起来而加重,休息后减轻,病情反复,查体时也可发现于足跟部有固定的明显压痛点。
一、了解足底筋膜炎的基本情况,其危险因素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足底筋膜在足近端至远端的方向逐渐变细,主要沿纵向排列,有弹性,附着于跟骨粗隆内侧结节的前部,连接前足的足底侧面以及内侧和外侧肌间隔,是致密坚韧很厚的筋膜,在跟骨和脚趾之间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机械连接,厚度2-4毫米,是维持足纵弓的重要结构。
足弓增加了足的弹性,人体的重力从踝关节经距骨向前、向后传到跖骨头和跟骨结节,足底筋膜将处于一种持续牵引状态,使足纵弓抬高,同时足底筋膜的起点受到牵拉,保证了在站立时足底着地支撑的稳固性,在行走过程中缓冲震荡的作用。机体受到多次重复的创伤刺激,容易引发足底筋膜的炎症。
目前发现引起足底筋膜发炎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包括解剖学因素(肥胖、扁平足、高弓足、跟腱短缩等)和生物力学因素(足内旋过度、踝关节背屈受限、足底屈趾肌力减弱等),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缺乏锻炼、过度训练、拉伸不足、鞋与脚不合适等)。
足底筋膜炎作为一种劳损性疾病,其占引起足跟疼痛原因的11%-15%,好发于45岁-70岁的群体,一项大型的开放人口调查研究发现,美国8.5%的成年人在过去一个月出现足底疼痛,肥胖人群更易发病,常在运动员、舞蹈家以及职业上需要持久负重的非运动员身上出现,发病率约占2.7%-17.5%。
与足跟直接触地且存在重复的韧带及神经结构的微创伤是有关系的,此病大多数有反复发作的病史,疼痛症状可持续数月至数年,给患有足底筋膜炎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针对足底筋膜炎的医治方法较多,主要包括休息、局部封闭、功能锻炼、夜间夹板固定、矫形器、矫形鞋垫、外用药物、富含血小板血浆注射、肉**素注射、电离子透入疗法、手术治疗等。足底筋膜炎的患者目前治疗多以保守治疗为主,其中只有约5%左右的足底筋膜炎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而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绝大部分患者。
尽管非手术治疗方法很多,但是这些治疗的效果不一,且容易反复发作。保守治疗中休息、夜间夹板固定、矫形器等限制患者的自由行动,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局部封闭在减轻疼痛方面具有与安慰剂注射相似的效果,并且长期效果不显著,有潜在的并发症。
富含血小板血浆注射长期效果显著,但是不同患者之间血小板浓度有差异,制备标准化存在困难,血小板浓度和剂量的缺乏是评估的关键障碍;肉**素注射需考虑制剂*素浓度和注射量以及操作人员的注射技术等可变因素;功能锻炼、矫形鞋垫、外用药物、电离子透入疗法等治疗效果不稳定,个体之间治疗效果差异很大。
手术治疗可能对一些特定治疗失败的病人非常有帮助,手术的成功率有70%-90%,但是术后可能出现骨和软组织感染、神经炎、足跟感觉减退、增生性瘢痕形成、伤口裂开和侧柱疼痛,甚至更重要的是如果脚跟骨刺切除得太厉害,跟骨骨折也可能发生,即使没有并发症,手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疼痛感和较长的恢复期甚至出现再次手术的情况。
二、了解治疗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治疗前要求患者知晓治疗后注意事项
1、开始前准备工作
治疗前测量基础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血压等,并询问相关病史,以确保患者无冲击波治疗禁忌症,然后向患者简要说明设备治疗疾病的原理、耦合剂的使用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特别是要求患者知晓治疗后注意事项以及首次治疗后1-3天可能会出现疼痛加重的情况。
2、治疗方法
采用放射式冲击波治疗,患者采取俯卧位,放松下肢,踝关节垫,治疗过程中防止患者肢体移动。定位与耦合:以足跟内侧局部压痛点为中心,精确标记治疗点,调整手柄位置,使治疗头能够充分耦合至治疗点。
冲击方法:使用气压弹道式冲击波治疗机-瑞士EMSDolorClast放散状冲击波,治疗探头15mm,冲击脉冲/次,每次治疗间隔7天,治疗3次,手持压力中-高,根据足跟内侧足底区域压痛点为主要治疗部位,治疗压力2.0bar。
3、治疗后处理
冲击波治疗通常不需要住院,大多数患者可以在门诊完成治疗,治疗结束后需要冰敷20-30分钟,患者没有不舒适的感觉可以离开。部分患者初次治疗后1-3天会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冰敷可缓解不适,4-7天症状可逐渐缓解甚至消失,一般不用特殊处理。
嘱患者治疗后1-3天不可用热水泡脚,可洗淋浴,适当减轻负重行走及行走的距离,最好选择适当的休息,不建议病人穿皮鞋、高跟鞋等,最好穿舒适合脚的运动鞋,如有不舒适影响睡眠,医院就医。
4、步态参数测定
在患者进行冲击波治疗前和3次治疗后1周分别进行步态参数的测试,采用的是韩国进口的GAT步态分析系统采集行走过程中步态参数的变化情况。同足底压力的测试方法一样,一次测试可同时得出足底压力的数据和步态参数的数据情况。
步态参数结果主要来自于系统对图像的测量分析,但是由于受到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测得的数值会出现差异,同时正常值也是具有一定的范围,而不是固定的值:(1)跨步长:是指同一侧足跟前后连续两次着地间的纵向直线距离,大约等于左右两个步长的总和,约为-cm。
跨步长变小会减少两足着地之间的地面面积,影响患者站立和行走的稳定性;(2)支撑相:一个步态周期中足跟接触地面到足趾即将离开地面的阶段,试验范围约为60-62%;(3)摆动相:一个步态周期中足趾开始离开地面到同侧足尖即将接触地面的阶段,试验范围约为38-40%。
结语:对于足底筋膜炎患者常规保守治疗多需要较长时间,疗效不稳定且容易反复发作,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手术治疗对一些特定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人有一定帮助,但术后伤口护理以及患者长期制动都会带来很大潜在的并发症,导致术后康复效果不佳。因此在足底筋膜炎治疗方面缺乏简便易行、疗效稳定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