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弓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谈ldquo立志rdquo与l [复制链接]

1#

(图片来自网络)

阳明先生年去世。先生写此信时为年,时年52岁。朱守谐为先生弟子。通篇先生强调为学就是立圣人之志,立圣人之志自然也是为学。立圣人之志为知,为知至善;致良知为行为学,为明德,为亲民。立圣人之志为知,为学则为行,知行本来合一,道一而已。

守谐问为学。予曰:“立志而已。”问立志。予曰:“为学而已。”守谐未达。

先生说,为学就是立志,立志就是为学。为学学圣人之道,立志则立圣人之志。守谐未能明白。

予曰:“人之学为圣人也,非有必为圣人之志,虽欲为学,谁为学?有其志矣,而不日用其力以为之,虽欲立志,亦乌在其为志乎!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譬之弈焉,弈(围棋)者,其事也,‘专心致志’者,其心一也;‘以为鸿鹄(大鸟)将至’者,其心二也;‘惟弈秋之为听’,其事专也;‘思援弓缴(弓和箭)而射之’,其事分也。”

先生说,我们学习做圣人,就必须立圣人之志。虽然有为学的愿望,谁为学呢?故必须立圣人之志。有了圣人之志,但志不能着空,那立志在哪里呈现呢?必须贯穿为学的整个过程。故说立志是为学的根本,而为学说的就是立志之事。

先生举了个例子:

出自《孟子.告子上》:“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翻译下:弈秋下棋,全国第一。假使让他培养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人呢,虽然也听着弈秋说话,心里却老想着有只天鹅(大鸟)快要飞来,想着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即使和前一人一道学习,成绩一定不如人家。是因为他的才智不如人家吗?当然不是这样的。

先生这里说,下围棋这件事,“专心致志”是心一;此时心里想着大鸟是心二,这时眼睛看着棋子,心已经飞走了。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是专心于下棋一事;另一人却想着拿起弓箭去把大鸟射下来,心中已经装下了两件事,不能专心致志了。

先生要表达的意思是:下棋,心中只能有棋;为学,心中只能有圣人之志。三心二意,就不是真下棋,更不是真为学。

守谐曰:“人之言曰:‘知之未至,行之不力。’予未有知也,何以能行乎?”

予曰:“是非之心,知也,人皆有之。子无患其无知,惟患不肯知耳;无患其知之未至,惟患不致其知耳。故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守谐这里要表达的是,先知后行,不知如何去行呢?

先生说,“知之未至”中的“知”是“是非之心”之“知”,是本然的存在,不用我们学习,就是我们的良知。我们每一个人自然具足。

你呀,现在需要担心的不是能不能知的问题,而是想不想知的问题;不是担心是否能发现良知的问题,而是如何致良知的问题。所以说,知道良知在哪不是难事,如何去致良知才是难事。

今执途之人而告之以凡为仁义之事,彼皆能知其为善也;告之以凡为不仁不义之事,彼皆能知其为不善也。途之人皆能知之,而子有弗知乎?如知其为善也,致其知为善之知而必为之,则知至矣;如知其为不善也,致其知为不善之知而必不为之,则知至矣。知犹水也,人心之无不知,犹水之无不就下也;决而行之,无有不就下者。决而行之者,致知之谓也。此吾所谓知行合一者也。吾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现在过路之人,告诉他们仁义之事,皆能知其为善;告诉他们不仁义之事,皆能知其为不善,过路之人都能明白之事,难道守谐你不能明白吗?

知道是为善,致其知为善之知而为之,就是致良知;知道其为不善,致其知为不善之知而必不为之,同理也是致良知。

良知如同水,良知无所不知,如同水无不下流,这是天然本性,良知更是天然本性,不可造作,不可思维,不可执念。

把拦水的大坝去掉,水自然顺流而下,一泻千里,“决而行之”,就是致良知。说来说去还是强调“知行合一”,知道良知,而不去致良知,都是分别妄想。道一而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