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新闻网宋莉萍李玲
一阵秋雨过后,进韶溪的路显得更加泥拧,散落一地的树时,使得偏远的乡村愈显静谧,晚稻该收割了,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浓郁的收获气息,令人神清气爽。
来到兴国县杰村乡韶溪村,远远便能看到一栋两层的红砖白墙房坐落在村组路旁。走进屋内,但见室内卫生洁净,家具摆放整齐——这是村民郭吉峰家。谁能想到,曾经远近有名的贫困户,如今生活有了这般大转变。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典型户,既有扶贫政策和帮扶干部的大力支持,更少不了郭吉峰妻子谢福华付出的大量辛劳。
笔者见到谢福华时,她正在离家不足百米的菜地里忙活。一排排小葱、萝卜、大白菜、辣椒,在这位身材消瘦的女人的精心栽培下,长得郁郁葱葱,整个菜园子看起来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图为扶贫干部帮谢福华采摘辣椒。
今年36岁的谢福华,出生于杰村乡韶溪村圩上组,年,她嫁给一起在外打工的丈夫郭吉峰,并先后生下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不幸的是,谢福华的两个女儿均患有残疾,生活的巨大开销和孩子的治疗费让原本贫穷的家庭愈加困难。年,谢福华家被列为精准扶贫户。同时,为更好地照顾家里和几个孩子,谢福华辞去了东莞制衣厂的工作,回到韶溪村,成了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
“刚回来时,很不适应,特别是农活几乎不会干,不知道从哪儿下手。”说起刚从东莞回来的那年,谢福华表示很无奈,只能每天扛起锄头、挽起裤脚,跟着婆婆边学边干。一年多时间,谢福华对田间地头的农活日渐得心应手,慢慢能独当一面。
谢福华的婆婆年近八十,体弱多病,家里家外,从此便只能靠着她一个人。早起,天还没亮,便起来做好一家人的早餐,孩子们上学后,谢福华一个人便开始在田间、菜地、猪圈、鸡舍打转。
“这是上个月刚割完的一季稻,周边还有几处准备天气好点儿的时候也收割了;这是我种的辣椒,那里是花生、红薯、青菜……”走在田间,谢福华满心欢喜地向我们说着自己在田里种下的“硕果”与“希望”,四年多时间,多个日夜,五亩多田地全靠她一人照看着。不难看出,眼前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虽然读书不多,却是个勤劳能干的女人。
为了早点脱贫,谢福华想了很多办法。种蔬菜、与县里营养餐公司签订单;养鸡鸭、养猪……只要是能想到的赚钱的方法,她都想做。“我们还年轻,脱贫肯定是要靠自己的。”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如今,谢福华一边耕种着五亩田地,还一边发展起家禽养殖。“她总是很忙,每天招呼孩子上学了,不是在田里拨弄就是在给鸡鸭喂食。好几次因为肾结石入院治疗,可每次都是放不下家里的农活,而忍痛在田里做着。”家住隔壁的老人谢茂英告诉我们。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坚持和努力,谢福华家养殖的鸡鸭已有余只,圈养家猪2头,年产业直补达元,家庭收入稳步提升。“谢福华真得很能吃苦,既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又要兼顾田里的农活,而且几年如一日,早已成为村里脱贫的典型。”韶溪村党支部书记陈庆明说。
“以后要把鸡、鸭、鹅发展成规模养殖,只有产业发展了,收入才能提高。”在杰村乡韶溪村,谢福华的脱贫路走得很坚定,也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