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s://m-mip.39.net/nk/mip_7064742.html北京时间11月19日,金州勇士队传来了一个噩梦般的消息,在他们已经蓄势待发组成了最强的五星阵容,准备规划新赛季的“进击之路”时,他们不得不面对球队“二当家”赛季报销的噩耗——克莱·汤普森跟腱撕裂!
跟腱伤病是职业运动员的常见伤病,很多人也因此终止了职业生涯。我国著名田径运动员刘翔两次因伤退赛,并于年告别赛场,正是跟腱伤病惹的祸!
但其实,跟腱伤病离我们普通人也并不遥远。如何在运动时保护好跟腱不受伤害呢?下面就跟大家聊一聊,引起跟痛症的第二大疾病——跟腱炎。
跟腱断裂的“导火索”
跟腱是足跟与小腿之间一条粗壮结实、绷得很紧的肌腱,就像脚后跟上的一根“橡皮筋”。跟腱长约15厘米,是人体最粗大的肌腱。人进行走、跑、跳等动作,主要依仗的就是这条强有力的肌腱。跟腱在起始部和附着点部分均有较好的血液供应,但其中下部血液供应就比较差,容易导致肌腱营养不良,从而发生肌腱退行性变性。而在一段时间内频繁进行跑、跳、登山等运动时,小腿三头肌长期受到过度张力作用,当加大运动量或突然增加张力时,可使跟腱纤维充血、水肿、变性、撕裂,甚至钙化,导致跟腱炎。
跟腱炎主要发生在跟腱止点和其近端约2~6公分部位,前者称“止点性跟腱炎”,后者称“非止点性跟腱炎”。二者病症表现几近相似,主要为足跟后面及小腿下端疼痛、僵硬,初次发生或急性发作时,在足跟后方可见皮肤发红、跟腱肿胀。所不同的是,“止点性跟腱炎”在穿鞋时,因鞋帮的挤压会加剧疼痛感,足跟后方可见骨骼突;“非止点性跟腱炎”在徒步、跑步、登山、上楼、跳跃等运动时,足跟后方感觉痛感加重,后期则会出现诸如晨起时跟腱疼痛、僵硬,行走、跑跳、跖屈时愈加疼痛,且踝关节背屈受限等症状。
如果跟腱炎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则会导致慢性跟腱炎,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跟腱血供不足,治疗需要较长的周期。如果在此间继续进行各类运动项目,诸如短跑、球类、爬山、在上坡道长跑等,尤其是进行爆发式动作,极易因小腿三头肌剧烈收缩而发生跟腱断裂,跟腱若完全断了,人就会寸步难行。
不是运动员也会被跟腱断裂“盯上”
很多人以为,跟腱断裂这样的运动医学科疾病只是运动员的“专利”,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全民健身”的浪潮下,无论是大妈们跳广场舞,还是年轻人去健身房里塑形,参加锻炼的人越来越多,而因为不合理健身而导致跟腱断裂的人也越来越多。还有些不常参加体育活动者,如果突然参加非常剧烈的运动,或从高处跳下、跑跳跨越障碍物等,都可能导致跟腱断裂的发生。
如果我们在晨起下床行走时,出现脚跟疼痛的症状,可能就是跟腱存在慢性劳损,此时,医院运动损伤科或足踝外科就诊,明确病因。而一旦确诊,就要进行对症治疗,否则,“肌腱病”加上不当的剧烈运动,很可能会导致跟腱断裂。
跟腱拉伤要“先冷后热”
一般来说,我们在运动中如果不慎出现跟腱拉伤,只要早期处理得当,都不会出现后续问题。在跟腱出现拉伤的前24~48小时,可用冷敷的办法抑制出血,还可以通过减少活动,用弹力绷带(如护腕、护膝、护踝等),进行压迫止血。过了48小时之后,为了促进伤口里面的淤血尽快吸收,可采用热敷的办法。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做红外线理疗。
在跟腱断裂的瞬间,伤者会感觉到有东西拍击小腿肚,好似被球拍拍打了一下;有些伤者会有剧烈的痛感,甚至旁人还能听到“啪”的一声,之后就会出现行走困难;但也有伤者跟腱断裂后没有痛感,因此易被漏诊。所以,一旦怀疑跟腱断裂时,医院诊治。如果确诊跟腱断裂,就需手术治疗,手术后一般半年内就可以痊愈。但如果延误治疗,则会导致肌肉收紧、跟腱部位发生挛缩,这时单靠跟腱修补术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可能需要采取更为复杂的跟腱重建手术,且预后也将大打折扣。
养成良好运动习惯,避免跟腱断裂
爆发式动作易引发跟痛症或跟腱断裂,长期进行跑步、跳跃、球类运动的人群要采用科学的运动方法,积极做好自我防护——
第一,勿忘热身运动。在锻炼前,应先做热身运动,除了常规的从头至脚的徒手热身方式,身体各部位的关节、韧带、肌肉也要进行充分的活动,尤其是跟腱部位,可有意识地用力向上抬脚尖,身体直立、前脚掌着地原地蹦,或者前脚掌着地下蹲,这些动作都可以有效拉伸跟腱,防止因为突然起跳后落地而导致跟腱断裂。运动后也要做适当的放松运动,让身体从运动状态渐渐地回归平和状态。
第二,做好运动防护。建议运动时选择合脚且弹性较好的运动鞋,带上护膝或护踝,加强自我防护。同时要注重劳逸结合,如果在运动中出现疲劳或疼痛,就要休息一段时间,切勿运动过量。
第三,优化生活、职业不良习惯。对于长期从事站立、行走职业的人群,或者长期穿高跟鞋的女性来说,也要特别关爱自己的跟腱,因为这些人的跟腱很可能因为长期的磨损已经出现挛缩、紧张,一旦某一次突然改穿平底鞋时,就容易出现跟腱慢性损伤性病变。另外,扁平足或高弓足人群,需去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并选用专业鞋垫进行校正。
本平台分享的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医院咨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家庭医药》,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