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弓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官仪因皇家狗咬狗而躺枪的诗人,靠孙女上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症状图片及治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03/5813045.html

上官仪:玉阶良史笔,金马掞天才

相比于他的孙女上官婉儿,上官仪虽然曾贵为宰相,诗名也高,但二人的名声肯定差得太多,一般的吃瓜群众大概都是在看上官婉儿时方才连带着看见他的名字,但绝对也是记不住的。

印象中的他是被武则天所杀,不然,那尚在襁褓中的孙女儿也不至于被没于掖庭为奴,而他犯事的原因嘛,主流说法是替唐高宗起草废后诏书,得罪了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至于其他,大都茫然中。

谋反罪是灭族大罪,缘何被人称为一贯心狠手辣的武则天只杀了上官仪及其子,而对家庭其他成员网开一面,这其实也说明,武则天也知道有些冤枉他,但没办法,她是太恨这上官仪了。

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县人,即今河南三门峡市,进士出身,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历秘书郞、太子舍人等职,后拜相,因为高宗起草废后诏书引武则天不满,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时年57岁;及上官婉儿受宠后方被平反,追赠中书令并封楚国公。

上官氏为三门峡地区的名门大族,记得以前看《天网》节目中的一个骗子,为骗财骗色给自己杜撰了一个名字便叫作上官远,据他说,这个姓有点“高大上”的意味,好听,好记,又显得高贵和神秘,能快速获得女性的好感云云。

这个家族源自战国时楚国贵族,芈姓,其氏为“熊”,与屈原为同一氏族,因楚顷襄王的弟弟芈兰曾为上官大夫,后代便以上官为姓,汉时方迁徙于关中渑池地区。

作为“宰相世袭表三下”的世家大族,家中为官之人多多,上官仪的父亲在隋时便任江都宫副总监,也就是隋炀帝在扬州行宫的总管,因“江都事变”被杀,家人受累逃难,为避祸,上官仪投身寺庙当了名和尚方才身免。

志向远大的他不可能青灯古佛相伴的度过一生,倒是这清静之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读书环境,这在隋末战乱之时是很难得的,所以,在唐继隋王朝开科取士时,他便参考,高中进士,后来的他也成为大唐第一位以进士出身而拜相的第一人。

上官仪才子文风,华丽婉媚。他的诗对仗完美,清丽哀婉。犹如桂枝摇曳琴声,又似柳花轻送笛怨,他一生对诗歌的追求,就是把诗写成工艺品。

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

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

花蝶来未已,山光暧将夕。

此诗名为《早春桂林殿应诏》,尤以第三联最为精妙,那视角的纵横开合,色彩与景物的有机搭配,使全诗流淌着春意融融的情韵之美,表现出诗人所具有的细腻观察力,以及虚实相间的空间营构、创造诗境的能力。

当年的唐太宗亦是爱好文学的文青一枚,以文章而闻名的上官仪自是如鱼得水,他被太宗李世民看重,经常主持和参加朝廷举行的各种文学沙龙活动,侍宴赋诗,在官场混得是风生水起,及至高宗朝不仅官至宰相,也俨然成为当时的文坛领袖。

唐玄宗李治身体不好,常由武则天代为处理朝*,作为正统观念浓厚的上官仪对此很是不满,高宗也一直想如何扭转这一局势,于是他便找到上官仪商量废后之事。

帝后的废立这类破事本是皇家私事,臣子不便管得太多,后世的岳飞被冤杀其中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对皇储之事操了他不该操的心,而文人出身的上官仪显然是缺乏*治智慧,并且对李治的性格上的软弱没有足够的重视。

当一听到皇帝问及如何处理他所厌恶的武则天时,他立马来了精神,张口就是一句,把那武后废了就是,原话为“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并且,袖子一撸便写下了废后诏书。

耳目众多的武则天立刻便得知了消息,诏书墨迹未干她就来到了二人面前进行责问,那“耙耳朵”的李治一看到武则天,立即吓得个半死,随之便将责任推得个干干净净,于是,废后之事不了了之,而武则天对上官仪也恨之入骨了。

上官仪被杀在明面上肯定不会以这草诏之事,如果这样,也太拿不上台面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皇帝的旨意,上官仪最多属于赞同和附和之人,于是,武则天便借废太子李忠谋反一案,将上官仪连同其子一并处理了。

但谁都知道,远在被贬谪所贵州的李忠如何能谋反,定是武则天的诡计,可惜的是上官仪,一代天骄便这样成为皇家内斗的牺牲品了。

上官仪的文学才能在当时可以说是无人可比的,他不但参与《晋书》的编撰,还参与了众多丛书的编撰,如《芳林要览》及《瑶山玉彩》等等,而他的诗文也很出众,特别是诗作,被称为“上官体”而名噪一时。

据《旧唐书》载:他“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五代到隋朝及唐初,宫体诗是大行其道,无论是隋之杨广还是唐之李世民,都是宫体诗的倡导者和实践人,上官仪作为朝廷的文学侍从,本应是一脉相承,为何却半途杀出个独具一格的“上官体”来,这二者之间到底有何区别,这也是困扰我很久的一个问题。

不知是什么原因,上官仪留下的诗作并不多,《全唐诗》收录他的诗仅20首左右,依我的文学鉴赏能力来看,他的诗应该都属于宫体诗的范畴,反映的也是宫廷趣味。

启重帷,重帷照文杏。

翡翠藻轻花,流苏媚浮影。

瑶笙燕始归,金堂露初晞。

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

罗荐已擘鸳鸯被,绮衣复有蒲萄带。

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

洛滨春雪回,巫峡暮云来。

这首诗怎么看都属宫体诗的韵味,写的是妇女的体态、感情、生活的内容,一派地缓弱柔靡,情调轻艳。

要说与宫体诗有何不同,只能说上官仪的宫体诗在技巧上更加的圆熟,不但描写对象更加精致秀美,而且用词更为秾丽婉媚于对仗更加地工整,音韵更加地流畅,所以我认为,其实“上官体”就是最高层次的宫体诗。

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

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

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

这首《奉和山夜临秋》是其代表作,从标题来看,这也是一首应制诗,但诗中通过对目及对象的动态描绘,静中有动,动中有声,朔气秋光,断雁疏林,烟壑中带着露珠摇曳的树枝,俱带着作者情思的婉转,将临秋山夜的景致幻化成诗意的灵动。

后晋刘昫曾指出,上官仪是“本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仪颇恃才任势,故为当代所嫉。”

这段话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说他诗风的特点,二是说他为人的作派,新旧《唐书》亦说他是“及贵显,人多效之”,可见,之所以“效之”,是因为其贵显,倘若无此,怕也无“上官体”一说了。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这是上官仪的《入朝洛堤步月》,是他带着群臣准备入朝面圣时所作,从中便可看出他那种气定神闲、心意悠然的神态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衬透着他心怀安天下的豪情壮志,而这也是他“绮错婉媚”的文笔特征,气派自非他官可比。

据《隋唐嘉话》记载当时他写这首诗的情景,“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上官侍郎仪独持国*。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即兴写下了这首诗,其诗虽只寥寥二十字,但“音韵清亮”,当时便引得随行朝臣的一片喝彩,“望之犹神仙焉”。

上官仪的显贵自是让很多人羡慕,他自己也很是得意,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似乎也有些忘形了,自然也是引得很多人的不满,然而他自己却在尽情地享受着这显且贵给他带来的满足。

此诗对仗工整,于平仄却并不合律,严格来说不能算五言律诗,也许说是古风更合适些,“上官体”盛行之时,亦是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等人勃兴之际,而他们所挞伐的对象正是以“上官体”为代表的宫体诗。

他的诗虽然内容狭窄,缺乏雄浑之气,但技巧却高度纯熟,在用辞上也与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大所不同,特别是他总结的“六对”、“八对”之说,推动诗歌形式走向了规范,使得后世律诗有了理论之依据。

必须承认,“上官体”对当时诗坛的影响极大,他上承杨师道、李百药和虞世南,下开“文章四友”和沈佺期、宋之问,所以,也可以认为是“宫体诗”向“格律诗”过渡的桥梁,正是在他之后方确立了格律诗的地位,最终迎来了盛唐诗歌的繁荣。

一入官场命比纸,神仙*魅不由人,上官仪并不是一位*治家,而是正宗的文士,正因为他缺乏*治智慧,于宫廷斗争的敏感度几乎为零,又不幸涉及了帝后的权力之争,成为唐高宗夫妻矛盾的牺牲品。

上官仪,一个被*治出卖了的诗人,赤胆忠心地辅佐两任皇帝,他不够圆滑,又直率真诚,以为凭自己的才干和对皇家的忠心,便能担当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成也才华,败也才华,因为他不知其对手是迄今为止心机为最的武媚娘,更没想到的是,那个他挺身而出效忠的皇帝,竟能以出卖他的方式求自保,一句“上官仪教我”,使得他在皇家狗咬狗的争斗中不幸躺枪,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实在是悲哀至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