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弓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95557年陕西长安澧西发掘简报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57年陕西长安澧西发掘简报

选自《考古》年10期考古研死所澧西发堀队

-57年,在陕西澧河沿岸共作了五季发掘,发掘了客省庄(又名开瑞庄)、张家坡、冯村、斗门等四个地点。

古代文献指明西周的都城丰、镐都位于澧河沿岸,因此考古工作者早在年就为了寻找它们而进行了调查。因为西周田野考古是个比较薄弱的方面,从年以来连着在澧河沿岸作了几年工作。调查简报已经在科学通报2卷9期、考古通讯年第1期、年第2期上发表过,因此考古工作者对于澧河沿岸的地理环境以及若干重要地点都已经是熟悉的了,关于这些本文就不再叙述。

冯村和斗门发掘的面积都很小,而且都是属于客省庄第二期文化的遗址,因此本文只介绍客省庄和张家坡的发现。以下分为四节:(一)客省庄的居住遗址;(二)张家坡的居住遗址;(三)客省庄和张家坡的两周墓葬;(四)张家坡的西周车马坑,〉

一、客省庄的居住遗址

在客省庄发掘了两个地点:村北和村西。村西只发掘了卄几个“客省庄第二期文化”的灰坑和卄几个东周墓。村北发掘的地点和年的试掘地点相同,这是一个堆积十分复杂的遗址,包括了许多世代的居住遗址和墓葬。

(一)客省庄村北的地层

客省庄村北遗址的最下层是仰韶文化的居址遗存。经钻探判明,遗址的居住中心在发掘工地的东北,卽更靠近澧河。我们发掘的地点,只发现了很少的仰韶文化灰坑,收集到一些陶、石、骨器。

晚于仰韶文化的是另一种在渭河流域流行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我们名之为“客省庄第二期文化",是这次发掘的主要发现。

再晚的是西周文化层西周文化层可以分为早晚两期,年代大约和张家坡的早期和晚期相同。出土的遗物有石、骨、角、蚌、陶等各种质料制成的生产工具,器形有斧、锛、凿、刀、镰、铲、锄、锥、针、镞、磨石、臼、纺轮和陶压锤等。生活用具主要是各种陶制器皿(图版叁,1—7),器形大都和张家坡的相同。其它的器物有骨笄等装饰品和占卜遗物。此外还发现了很多建筑用的瓦和瓦坯,是西周晚期的东西。

压在西周文化层之上的是战国文化层。在出土的遗物中有大量的石制和骨、角的生产工具,器形有鎚、斧、硗、凿、刀、锣、钟、锥、针、纺轮、磨石、杵、臼等。骨锤发现了很多,都是用牛或马的肩胛骨制成的。这种骨鎚和西周的用肩胛骨做成的铨在形式上有很明显的不同。从骨鎌的形状和使用痕迹现察,可能是当时挖土用的农具。长方形的石刀也和本地的其它时代的石刀不同,其特点是窄而长,穿孔都是凿成的,制作比较粗糙。此外也发现了少数靑铜的凿、锥、刀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制器皿,器形有鬲(图一,1、2)、盆、盂、罐、壶、豆(图一,3)、碗等。

西周的居址遗存之外,这里还曾作过两周的葬地,发掘了一百多个两周墓葬。

西汉武帝以后这里曾建有上林苑的宫殿,有宫殿的夯土建筑遗存。

汉以后有唐代的墓葬。

(二)客省庄第二期文化

客省庄第二期文化是客省庄发掘的主要收获,因此,本文对它介绍得详细些。

渭河流域流行的这样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在解放前已经有人介绍过,但介绍得很不详细。从年到现在,在从宝鸿到潼美的渭河两岸发现了很多属于这一文化系统的遗址。与此文化面貌相近似的遗址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也屡有发现。这种文化在生产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上接近于龙山文化,而且和它有着密切的关联。在陶器及其他遗物方面也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以前多将河南西部的这类遗址归入龙山文化,但实际上它与典型的龙山文化遗存是不同的,因此,我们不把它归入“龙山文化"之内。这种文化的若干遗物颇近似于甘肃齐家坪的发现,但齐家坪的工作做得不多,不易作全面比较,称之为齐家文化"也幷不适当。

客省庄第二期文化表现了很多进步性以及与殷周文化相联系的现象。在澧河流域,当西周文化出现以前,流行的就是这种文化,因为经过了几次调查,我们幷没有发现另外的介于二者之间的文化遗存。根据上述的理由,我们可以込为客省庄第二期文化结束时期的绝对年代可能很晚。关于客省庄第二期文化的进一步说明,以及由此而提出的许多有关*河中下游晚期新石器时代考古上的问题,将另文讨论,下文只介绍发掘的主要发现:

1.房屋

我们在将近平方米的面积上发现了十座房屋。房屋都是挖在地面下的“浅土窑式”的。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有由两个房间组成的,也有单个房间的。居住的地面都经辻长时间的践踏,平而且硬。硬土面往往有几层,都是垫上灰土再踏瓯的。

方形房屋都是由“外室”“内室”两个单元组成,内、外室之间连有门道,平面象个“吕”字。较大的房屋有柱洞和壁炉,小形的则没有。曾发现一座保存较好的大的方形房屋(图版壹,1),内室的地面上偏向北壁有柱洞1个,柱洞的内壁及底部很坚硬,幷入很多碎陶片。室中部有挖在地面上的椭圆形小灶两个,被火烧成红色。内室西南角的墙壁上也被火烧得很红。在外室,也有柱洞1个,在北墙的中部还有1个大的“壁炉"。壁炉的附近有5个圆四形小灶和1个袋状的小灰坑。

“壁炉”是挖在墙壁上的一种炉灶,侧视就象一个壁笼,通体被火烧得很红,表而有被烟燻的黑色烟焙。笼的底部中间隆起一条土梁,表面甚为坚硬,是经长期火烧的结果。炉底堆积有很厚的灰烬。壁炉是当时人用来烧食物的地方,同时可能还是兼作保存火种的地方。

在内室与外室之间有一个过道,宽62厘米,只能容一人通过。外室西南边有通向室外的上坡路土,是房屋的出入口。

另外发现一座较小的房屋,保存最好,也由内外两室组成(图二)。内室是方形的,室中央有椭圆凹形小灶1个。外室为长方形,东南角有烧土一片,在室的西北角,有通向室外的路±,成两级台阶的形式。屋的东北角也有1个长方形小灰坑。

这座房屋的内室是利用1个袋状灰坑改成的。灰坑的上半部被挖大成方形,而居住面下边就是袋状灰坑的下半段。发掘时,在这座房屋内室的炉灶附近,仍放着2件完整的陶罐和略残的陶鬲和绳纹陶罐各1件。根据这种情况估计,这个房子可能是由于某种突然的事故而废弃的。

圆形房屋与方形的区别只是在内室。圆形房屋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只有一个圆形的房间;第二种则由内外两室组成,内室是圆形的,外室仍然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室内各部分和方形的基本相同。

没有发现房顶或墙壁倒塌的遗存。我们推测这种房屋的屋顶大槪是用草木盖成的,我们没有发现草泥土,大槪屋顶不加泥,或者不加草泥。

2.窖穴

发现了很多袋状的灰坑,这种灰坑形式固定,大而且深,是本文化富有代表性的遗迹。完整的袋状灰坑,在上部有一段象是瓶子颈部的直口。口径通常在1米以下,而底部通常要达到4米。底部很平,没有居住过的现象,大槪是作储藏用的窖穴。有的埋有人骨架一架或几架,是废弃以后才用来埋人的。

3.窑

烧陶器的窑共发现了两座。保存较好的一座是挖在地面以下的。窖顶的里面,卽放陶器的窑室,是上小底大的。审室的后壁残存的高度近1米。寥室的底部作椭圆形,左右最大径1.26米,前后不到1米。底部通入火膛的火孔成“北"字形。火膛是一个口小底大的平底圆坑,有圆形的火口。发掘时火膛内保存很厚的草灰和两小块木炭。

4.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以石制的为最多,骨制的次之,陶制的最少,没有发现蚌制的。工具的种类有:磨石、斧、锛、凿、刀、铲、锥、针、纺轮、鱼钩、矛、镞、陶压锤等。石斧:有选用天然砾石制成的长圆形石斧,体厚重,横断面作椭圆形,两侧打成粗面可以按柄;也有长条或近方形的扁平带孔石斧(图三,1、2)。常见的长方形单孔或双孔的石刀,多用页岩或片岩制成。单孔的较多。石刀的特征是穿孔的部位接近刃部(图三,5)。三楼形和叶状的石镞和骨角铲发现很多。纺轮多是陶制的,石制的也发现了一、二件。骨锥除去用骨片制的以外,也有用兽类肢骨制的,用肢骨的关节部分作锥柄(图三,7)。骨针及鱼钩(图三,6)发现不多,都磨制的比较精致。

5.生活用具

生活用具以陶制器皿为主,此外只有骨匕一种。

陶器的主要器形有鬲、斝、鬹、盉、鼎、甑、罐、盆、盘、碗、豆、壶、瓮等(图版贰,1一10)。

鬲、斝、鬹、盉、鼎除去鼎是突足,其余都是空足。这类三足的器皿都是炊器,它的三足和居住遣址的小圆凹形的灶是相适应的。炊器也作食器用,其分工当然不是很严格的。鬲和声都大量发现,是这个文化中颇为典型的器物。莺、盍发现很少。鼎只发现了1件。

罐,多是大口的。无耳罐多为夹砂绳纹陶,有些在底部有烟始,是曾作炊器用的现象;一耳罐、双耳罐和三耳罐,皆形体较小,泥卢陶,是飮食用器。小口罐极少。

贮器类的大瓮和壶在遗址中出土残片很多,但没有能粘斗出一件完整的,只能从各个部位的残片来确定它的样式。壶(图四,3)的形状是长颈折肩平底。瓮的形状是穽口折肩,高身小平底。都是泥质灰陶或黑陶。肩部磨光,肩以下多为素面加划纹,也有篮纹的。一种形式非常美覗的瓮盖(图四,1)是和器身一起制成的。一起制成后再割开,为了盖得严密,常在器口和器盖合口处划上几条竖纹作为记号(图四,2)。

陶器的质料基本上可以分为泥盾和夹砂陶两类。夹砂陶所夹的砂较细,而且大都夹得很少,所以夹砂和泥质陶从外表上不易区分。泥盾陶都是一般的粗泥,没有发现细泥的。

陶器表面多绳纹、篮纹、方格纹,都是拍上的。绳纹、篮纹都是大量的,方格纹则只发现了.1件陶鼎和几片陶片。此外是一般素面陶,磨光陶片极少。在素面陶器上常加划纹、弦纹、附加堆纹等纹饰。陶器口沿上常加锯齿形祐边作装饰,也是这批陶器的特征。另外发现了1片红色陶片,上面有硃绘。出土后纹样巳不淸楚,器形大槪是双耳小罐。

陶器的颜色有灰、红、黑三种。灰色的最多,占全数的80%以上;其次是红色的,约占全数18%强;黑色的很少,只占1%左右。

陶器的制作技术有:泥条盘筑、模制和轮制。泥条盘筑法使用得最广泛;模制法只用于一部分陶鬲;轮制的只有个别小陶罐。

陶鬲采用盘筑和模制两种制法。用盘筑法制作的陶鬲,上半是一个圜底罐,三足是另接上的,两輙益都是盘筑成的。盘筑法制成的鬲,其特征是:(1)档部宽,足根彼此不连接;(2)足内有盘纹的接缝,尖部另上一块泥,或是一个泥球(图五,1)。模制的髙,只是用模制法作成下半段,上半是另接上的。模制鬲的特征是:(1)三足内有“反绳纹"或“反篮纹",这显然是用同样的鬲作模子制成的;(2)窄档,三足根部彼此相接(图五,2)。前者多大型器,后者多中小型器。声,因为也是用盘筑法制成的,所以内部也和盘筑制成的鬲有共同的特征。

6.其他遗物

不属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发现物有卜骨、人骨雕刻和食余的兽骨和螺売。田螺大槪是当时常常食用的东西,所以在灰坑中常成堆的被发现。兽骨尙未鉴定,暂略。卜骨都用羊的肩胛骨,不加修整。只有灼痕,不加饴凿,可能是因为羊骨太薄,不使铅凿。灼痕皆透过背面,无定数,由两个到十多个,也没有一定的排列规则O人骨雕刻是用人的股骨圆头刻成的人面形,有眉眼口鼻,用途不明。

二、张家坡的居住遗址

张家坡在客省庄的西南约1.5公里,发掘地点在村玄南米左右,总的发掘面积近平方米。

张家坡遗址的主要内容是西周时期的居住遗存和忧周的墓葬。直接压在西周文化层之上的是东*的居住遗存。发现的遗迹很少,文化屋也较棒。遗物有布纹瓦、陶盆、陶瓮的贱片和犁、锄、柿等鉄制生产工具。

到唐代,这里成了葬地。我们发掘了小型唐墓共三十多座。

(一)西周文化层的分期和年代

张扇坡的西周文化层是由早晚两期居住遗-存所构虫的。早期的居住遗址是在生*土上建立起来的,在这以前,旣没有居住遗存,也没有墓葬。巷一期的遗存主要包括长方形的房屋和一些大而且深的灰坑(这些灰坑也是当时的一种房屋遗存),坑口以上灰土堆积极少。压在早期遗存上面的是一层较厚的灰层,属于西周晚期。除去这灰层外,晚期的居住遗存发现有圆形的房屋、窑、井和若干形状不规则的灰坑。这些遗存有些挖在生*土上,有些则挖在早期的堆积上。

在晚期的居址中发现有制作骨角器的现象。主要的生产品为箭头和骨笄。我们发现了很多成品、半成品、废品以及作原料用的鹿角和兽骨。另外,还发现许多磨制骨角器的磨石。

早晚两期居址中所包含的陶器有很显著的区别。

早期文化层中的红色粗泥绳纹陶片显然比晚期文化层中多一些。早期特有的红色和黑色的磨光陶片晚期则完全没有。早期只有极少的素面陶片,晚期则大大增多,达到全部陶片的10%左右。

早期陶片上常见的纹饰有各种印纹,如雷纹、回纹、重圈纹、S形纹等。晚期则流行弦纹和篦纹(图六)。

在陶器的器形上,早期多簋、尊,晚期完全没有;晚期常见盂,早期不见。早晚两期都有的器皿,在器形上也属于完全不同的型式(图七)q早期常见的鬲其特征是“痛档",卽在两足之间向内深陷,鬲足横断面近于三角形。晚期常见的两种鬲,一种是在鬲足尖端有一个圆形“疙瘩",另一种是矮档,有肥大的袋足,足的横断面为圆形。上述三种鬲,从足部、福部的残片很容易区分。

早期常见的罐子是折肩、在肩的两侧有立耳的小口罐。晚期则多为颈部有凸稜和肩上有弦纹或篦纹的罐子。

早期有圈足豆,但为数很少。晚期最常见的型式是细柄浅盘豆,柄的中腰细而带凸稜。

在西周的一个很长的时间内,这里也被作为葬地。最早的一批墓葬和车马坑是在早期居址废弃以后出现的,因为有些第一期墓葬和车马坑打破了早期的居住遗迹。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最早的一批墓葬大槪因为无人管理而被委弃了,因而晚期的人们在重建居址的时候,破坏了一部分早期墓葬的墓口。晚期居住遗址和晚期墓葬的关系如何,还不能判断淸楚。

最早一期的墓大约是成康时代的,因此,早期的居址可能是成康时代的,或者更早些。早期居址废弃的原因不淸楚。晚期墓葬延续的时间比较长,从穆王以后直到西周末年,或者更晚些。晚期居址大约也是穆王以后的,废弃的年代在西周晚年或者更晚些,废弃之后直到东汉才又有人居住。

(二)房屋遗存

发现的早期房屋遗迹有二种:一种是长方形浅土容式的;一种是略呈圆形的深土窖式的。长方形的浅土窖式房子共发现5处,都是遭到严重破坏的。房子是在生*土上挖成,有居住过的硬土面、烧土小灶和圆形的柱洞等。

圆形的深土窖式的房屋共发现6处。这类房子面积很大,直径都在5米以上,深约2米。发掘时坑内满灰土,而且总是在坑的一边有大片的生*土。生*土的上面和下面都是灰土,显然是从土窖的一壁坍下来的,卽生土以下的灰土是塌下以前的堆积,以上的是塌下以后堆积的。坑底多为方形,有居住过的硬土面和炊爨用的凹形小灶等居住痕迹。我们推测,这种房屋基本上是一个暨穴,穴内的一壁向外挖大,使穴内比上口大些,因此总是一壁的生土塌了下来。没有发现屋顶的残余。

晚期的房屋遗迹只发现了二座,都是圆形的(图版壹,2)。都比较小,直径只有2米多,挖在地下有1米多深。墙表面经过修饰,涂了一层细泥。在正南有斜坡的出口。屋内地面涂有*土细泥,平坦而且坚硬。地上挖有一个十字形的小灶。

除了房屋以外,还发现了容、井、窖穴等遗迹。

(三)生产工具

石制生产工具有砍伐用的斧、硗,挖土用的钟,收割谷物用的刀、镰,磨制骨器或工具的磨石以及“锤头"等。石斧大都是选择适用的天然砾石打制成的,只在刃部略加修磨。扁平的磨光石斧不多。石刀一般都比较宽厚,穿孔多在刀身中部或接近刀背。磨石的石质都是砂岩。有一种形状比较整齐,成属平长方形,一端有孔,是用来磨刀子的。另外一些磨石形状不规则,有些还有凹沟的痕跻,当是磨制骨笄和骨角镞的工具。有一种石环状或三角形的工具,中部有孔,比较沉重(图八),大概是一种锤头。

骨角的生产工具有臻、凿、、针和簸。西周的骨缝器形很固定,所用的骨料主要是牛、马等大家畜的万胛骨和下颚骨。用眉脾骨做的骨缝是把骨白锯掉把骨脊削平而成。用下颚骨做成的骨鳞有两种∶一种是用下鹗骨后部带关节的部分做成的,这一式骨缝张家坡尚未发现,只见于客省庄的西周地层中。另一种是用下颚骨长臼齿的部分,顺着齿槽劈开,做成长方形的缝形。这一式骨缝在背面带有齿横的痕脑。用下颚骨做骨缝是西周时期的特点,其他时代很少发现。骨角镞数量很多,发现了三百多件,大部分是鹿角的。还发现了不少骨镞的牛成品、废品以及加过工的鹿角和兽骨料,出土时比酸集中。镞的式样很多,最常见的一种镞身作小圆棒形,锻部很细。此外还有两刃和三稜等式,但数量很少。有不少的铲身上还刻有各种符号。

蚌制的生产工具很多,种类有刀、锣和録,形状和石刀等相似。铜工具有斧、锛、锥、刀(图版伍,13)、铲等。陶工具有纺轮和压锤。

(四)生活用具

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制器皿,炊器有鬲、甗、甑,饮食器有簋、豆、尊、盂,储器有风瓮等(图版肆,1—8),上文已略作说明,不再述。値得特别提出的是在早晚两期都发现了一些“瓷片"①,能辨出器形的有豆和舔。陶器之外发现有骨七,也是欲食用具。

(五)装饰品装饰品数量最多的是骨笄,共发现了七百多件。都用兽类的肢骨作原料。一部分骨笄制作很精致,有的在顶端雕刻息形装饰(图版伍,1),有的镶嵌淼松石,有的在顶端另加一个圆锥形或平顶的笄帽,也有再加一个骨环的(图九,3)。笄帽都有槽,可容笄身插入。有一种特别的面釜形笄帽,在槽的两侧另有两个穿孔,和槽相通,这种笄身,在顶端有一横穿,插入笄帽后,可以由两小孔加榫把二者结速牢固(图九,1)。

在遗址中还发现了少量的玉器。西周盛行用各段小蚌片镞嵌在器物上作装饰,所以蚌制的小镞嵌饰物也发现不少。

(六)占卜遗物

着卜骨和卜甲。卜骨都站圆孔,卜甲有龟.甲和荡甲两种,皆凿方孔,饴凿排列都整齐。个别卜骨两面有铭凿。其中1片卜骨有近似文字的刻戈。,和年陕西省文管会在张家坡所发现的1)片的文样相同(见文物参考资料,年第3期)。

(七)用途不明的遗物

其它发现物中有大理石雕刻1件(图版伍,15)0作柱头状,顶上刻圆洞纹,柱身刻正倒相间的三角形纹。

此外,发现2件不明用途的骨器。形状近似骨七,旦下端有尖。上端一面有很多鮎成的小坑,其中1件幷有1穿孔(图九,2)。

三、客省庄和张家坡的甬周墓葬

年客省庄和张家坡两地共发掘了两周墓葬,其中西周墓葬座,东周墓葬72座。

(一)西周墓葬的分期

座西周墓,根据随葬陶器形式的差异可以粗分为早晚两期(图十),或细分为五期。

早期墓葬的陶器主要有鬲、罐、*等三种。比较常见的一种鬲和早期居住遗址中发现的"瘾档鬲"相同。早期常见的罐有二种:一种是素面圆试罐;一种是小口折肩绳纹罐。专也有二种:一种是深腹,圈足较矮,腹壁有绳纹。这种簋过去在安阳和辉县的殷代墓中发现过。另一种簋的圈足较高,光面,器壁上带有S形的印纹或有二道弦纹。这种簋常和豆或晚期的罐同出,年代要较晚一些。因此,我们把早期墓葬又分为第一期和第二期,出绳纹簋的作为第一期,出印纹簋的作为第二期。

晚期墓葬的主要陶器有鬲、罐、盂、豆等四种。典型的晚期鬲是矮档、袋足、足尖揑成一个圆形疙瘩"。在张家坡的晚期地层中,这样的鬲足数量最多。晚期的罐子都是弦纹罐和篦纹旗。晚期墓葬中所出的豆有三种:第一种豆座较粗,盘和座之间的界线不太明显。这一式豆也见于第二期墓葬中,年代比较早。第二种细柄豆座,柄中腰细而起稜,居址和墓葬中都出土最多。第三种细把无稜,和矮档的袋足鬲同出。修档的袋足鬲是在安阳大司空村的屈肢葬墓中岀土过的,年代最晚。按照陶器形式的区别,晚期墓又可细分为第三期、第四期和第五期。

(二)西周墓葬的年代

属于第一期的号墓出了1件铜鼎和1件铜簋。铜鼎的形状和花纹和被就为是康王时代的大盂鼎相似,铜簋则和被飢为是成王时代的禽般相近。因此我们诉为第一期墓葬约在成王和康王时代。

第二期墓葬出土物与出长由蚕的墓相近,属穆王或略晚于穆王。

晚期墓葬可以和陕贝上村岭的西周末年到春秋早期的虢国墓葬比较。虢国墓葬所出的陶器有鬲、罐、盂、豆等。鬲基本上和矮档袋足鬲相近,罐多为弦纹罐和篦纹罐,特别是豆都属于细把无稜一类。因此,我们把晚期墓葬的下限断在西周末年,其中最晚的或者是春秋初年的。它的上限根据第三期墓的豆有和印纹簋同出的现象,很可能是和早期墓葬相脚接的。

(三)西周墓葬的葬俗

西周墓坑有许多特点:(1)墓室都比较窄长;(2)墓室的底部大于口部;(3)墓室往往在人架的头端较宽,脚端较窄;(4)一部分有圆形或长方形的“腰坑"。

西周第一期墓葬有一种有趣的排列方式。例如:第、、、、等5座墓都属于第一期,集在一起,排列成一个缺口向西的“n"字形,看来应是一个家族的。号墓是南北向,居中,可能位置最尊,辈份最高。、两座墓在南,.两座墓在北,都是东西向。5个墓的人架都是头对头,脚对脚,卽号墓人架头向南;头向东,头向西;头向西,头向东。其它第一期的墓葬也有这种成组的现象,看来是一种定制。

西周墓的葬式有仰身,也有俯身。有用狗殉葬的,也有用人殉葬的。关于用人殉葬,曾因古代史分期问题而被重视过、讨论过,这里介绍得不妨详细些。

在9座墓中发现了殉人,有殉1人的,殉2人的和殉4人的。有4个殉葬人的是第号墓,在这次发掘中是最大的一座。墓口长4.2,宽2.3,深6.8米。早期被盗掘过,墓主人的骨架已完全不淸楚。4个殉葬人的骨架放在南、西、北三面的二层台上。南边二层台上有2个殉葬人,都是头东脚西,头脚相接。靠东1具骨架已朽,葬式不明:靠西1具是俯身葬。西边二层台上有1个殉葬人,头北脚南,是仰身葬。北边二层台上的1个殉葬人,头东脚西,骨架腐朽太甚,葬式不明。

其他几个墓的殉葬人也都是放在二层台上,或左或右,或在墓主人脚的一端,但没有在墓主人头的一端的。

(四)西周墓葬的随葬器物

在随葬的生活用具中,除了陶器以外,还发现了4件铜鼎和1件铜篇。在铜鼎中都有小猪的头骨,其中1件保存很完整。另外有1件刻花骨相,一端刻有两段夔龙纹,旣是实用器物,又是一件艺术品。

有十几座墓中发现了靑铜兵器,器形有戈、矛、刀、铲等。戈的数量最多,而且器形也多,旣有承継殷代的直内戈,也有新出现的带胡的戈,标志着这个时代的兵器有了新的发展。其中有1件带胡的戈,在阑的两侧各有1个向后斜出的“翼”(图十一,下),在濬县和宝鸡都发现过,是西周时代富有特色的兵器。还有1件援身成三角形中有大圆孔的戈,或名之为戦的,也是很典型的武器(图版伍,15),1件矛形的标本,细长似柳叶状,后端稍瘦,上竖排2个小圆孔,当是加柄的地方,大槪是1件匕首(图十一,上)。有1件刀,刀把为龙形,也颇有特色(图版伍,14)。

随葬的装饰品主要有玉器和蚌饰,另外,还发现有料珠。玉的质料多属于蛇纹岩,偶象石一类的岩石,眞正的玉很少,绝大部分是软玉。玉器多雕琢成动物的形象,有鱼、鸟、蝉、蚕、牛、马头、兽等(图版伍,2-11),尤以鱼为最多。也有用玉做成戈、斧、硗、凿等形的装饰。西周墓中常出大量的蚌鱼,也有少数的蚌鸟,这些饰物都带孔,出土时常堆聚在墓室的四角,当是成串的饰物,可能是幡一类的东西。

(五)东周墓葬

72座东周墓都是在客省庄发现的。墓穴比一般的西周墓为宽敞。个别的墓还保留着“腰坑‘的形制。葬式多是屈肢葬,占90%,而且大都蜷屈得很紧,脚跟都贴近臀部。其中有2个俯身屈肢葬,是过去没有发现过的葬式。72个墓中有随葬品的只42座,有陶器的只24座。随葬的陶器有鬲、肺、盆、罐、壶、豆等。另外有1座墓中还出了1件陶仓。这些墓的年代大致在春秋末到战国早期。

下面我们选择2座墓葬,简单介绍一下。

客省庄第号墓长3.5,宽1.85米。墓主人的骨架已朽殁。在人架头前椁内放有一堆铜器,计方瓯1、方壶2、鼎2、写2、鉴2、盘1、匝1,共11件。这些铜器都很小,而且极薄,都是明器。椁室的南侧放着2把铜刀和1件钓形铜饰,其中1件铜刀是用金子做成的刀环。在棺内有1把铜剑。

这座墓没有出陶器,但所出的方壶是春秋和战国早期很流行的器形。铜剑的形式为圆茎有稜,剑身平脊无稜,也曾见于唐山、洛阳等地的春秋墓.中。可以确定这座墓是属于春秋末期的。

客省庄第号墓是一座特殊的墓。墓长1.9,宽0.6米。人架仰身伸直。随葬器物有2块长方形的铜牌,压在人架腰的两侧,铜牌上透雕有两匹马和两个人,两人互抱作摔跤状(图十二,下)。这两块铜牌应是附在腰带上的装饰。此外,还有:2件圆形透雕铜饰(图十二,上)、1个金环、1个铜环、1件鉄刀和1件圆形带钮:鉄器。

这座墓打破了战国地层,年代当在战国末年或更晚一些。

四、张家坡的西周车马坑

在张家坡发掘了4座车马坑,另外已经探明而尙未发掘的还有3座。这些车马坑都集中,在几百平方米的范围内,它们很可能都是同一家族的。这些车马坑是和第一期墓葬同时的,可能属于第一期墓葬,因为∶(1)地层关系相同;(2)第一期墓葬较为胭簇。但究竟某个车马坑属于某个幕还不能确定。

已解发掘的4座车马坑中,最少的埋1柄车、2匹属,最多的是3辆车、8匹马。在每1座车马坑中都有1个殉葬人。

车马埋葬的情形大致相同。在坑底相当车输的地方挖两个半翰深的士槽,翰子的下牛段就放在土槽内,车种和车辕就贴在坑底上,车箱也不悬空了。

在车棘的两边各有1个椭圃形的浅土槽,每个土槽里放1匹或2匹焉。马的四肢蹬屈,象是跪伏着一样,显然是弄死以后再摆布的。马骨的上下都铺盖着蘑子。马头都伸在土槽的外面。

殉葬人有的压在车箱下面,有时在车箱后面横掏1个鑫,把人架塞在里面。殉葬人的葬式除去1具因没有完全制出而不明外,其它3个都是俯身伸直葬,头都向车子的右边。

在4座车马坑中,保存最好、包含最丰富的是第二号车马坑(图版壹,5)。

第二号车马坑长5.6,宽3.4,深2.6米。坑内有2个事,南北并列,车嗽都向东。南边的籍为第一号车,韶4匹禹;北边的籍为第二号车,驾2匹马。殉葬人被压在第一号车的车箱下面。

车子都是一根帧子,和过去发掘的般代或东周时期的车子在基本构造上是相同的。第二号车比较别致,用它为例子,说明车子的结构(图十三)。

车轮的直径厘米。轮子中间的车毂长48厘米,谷中间的直径较粗,,两端渐细而箍以铜帽。I辐条21根。两个轮,子间的距离为厘米。

车轴全长厘米。轴两端套铜的书和辖。车轴上有两个椭圆形的伏兔,垫在车箱的两侧下。

车辕压在车轴上,全长厘米。在车箱前面兰一段微微向上扬起。

车箱平面呈六角形,左右宽,前后长60厘米。车箱前面很矮,只高8厘米,绮较高,约20厘米。在靠近车箱的前方,有一根横贯车箱的轼,高与绮相等。车门在车箱的后面。车箱底部是铺屎板还是穿皮条,痕迹不淸。

车衡压在辕头上。这个车的衡长厘米,比厂般的车衡长出很多。衡的两端逐渐变细,向丄翘起,两端各插一件铜矛,还垂着用朱色织物声上贝蚌而成的饰物。在靠近辕两侧的衡上有亩蚌泡和贝组成的花朵状装饰,且和辔带相连可能是安藤的地方。

车缚在衡的后边,物上端各套有一个椭图的铜箍,铜箍上有两个鼻,马背上的皮带大槪就结在鼻上。

第一号车的车箱略有不同。车箱是长方形的,宽,长68厘米。四角的立柱高在45厘米以上。车箱的前面有很矮的阑干,用竖的小木条构成。两侧的阑干似略高一些。车门在车箱后面,宽40厘米。.车门两边是高32厘米的阑干,也是用竖木条构成的。

马身上发现有成套的马具,包括络夫、笼嘴等,都钉有各式铜泡或贝(图十四)。第二号车马坑第一号车的4匹马都是铜饰马具(图版壹,6;图十五),第二号车的2匹马都是贝饰马具(图版壹,4)。

络头和现在马络头的结构相同。在纽横皮条上都串小铜泡,而在皮条连结的地方都串上1件特别式样的铜泡。另外,在马额上还有1条皮条直系到马脖子下面,皮条上串着长方形的铜泡。在马的头顶上有1件大的兽面铜饰(图版伍,12),铜饰的两个下角夹在马耳朵间。铜饰的上下两边各有三对穿孔,兽面可能是钉在马顶上的皮套上的。

笼嘴的做法是∶用一根皮条做中栽,在中稳上钉八根横皮条。第一至第五根皮条都德成川圈,然后把中栽的下牛段向后折尊,下端粘到最上的皮圈上。第六、七、八等三根横皮条的两端也向上折棘,结到最上的皮圈上,就做成了方格网状的嘴。第饰的马能嘴在积横皮条交叉的地方串上十字形绸泡,并在中问一条上,即属鼻正中的一条上,穿上两个弯曲的长铜片(图十六,左上、左下)。

用贝作装饰的络头和笼嘴和上述的基本相同,只是在皮条上备上贝作装饰。

在第一号车的4匹马背上还发现了成套的铜饰(图版壹,3;图十六,右)。

在马尾骨附近都有一堆蛤売和蚌鱼,是绕在马尾巴上的装饰物。

执笔者:王伯洪钝少林张长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