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弓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结果或许不一样 [复制链接]

1#
寻常型白癜风图片 http://m.39.net/pf/a_4624563.html

近几年,经常看到有学生(接二连三)除了会玩啥也不会,这可能是天生智障,值得同情;也有一些孩子,面部表情总是呆滞,上课一般都不听讲,作业也不做,考试成绩不管;少数更是白天总趴在桌上睡觉,晚上就来精神了,学校把寝室门锁了,就从落水管爬下来……当初我也怀疑他们是不优生优育工作没做到位,或是有遗传。

然而一见到家长,发现根本没什么问题:不但神智正常,身体健康,有的甚至五官还很正,或父母文化水平也不低。那么他们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呢?

还有更可气更可恨的呢,特别是当前的环境下:父母、老师期望靠苦口婆心、和风细雨的说教去改变学生,几乎是困难重重,成功几率太太太小了。即便有时掏心掏肺、磨破嘴皮给学生上“思想*治课(思品)”,对某些学生来说,也仅似一阵微风拂面,未必能触动其的心灵。我认为这是因为说教对他们而言没痛没痒,也是从小到大基本没挨过打造成的。

就昨天中饭时,一女同学打菜插队,我做个样子要打她——做个动作想用脚扫,她说了一句雷人的话,一下雷到我了:我妈从来没这样打过我!怪不得她常常自修自习,甚至课堂上也旁若无人地说笑,根本不会控制自己,还美其名曰:活泼可爱!很多时候我可恶得她要死。

想当年,孩子有错必须挨打。总对某些孩子讲道理,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打的目的是为了促使他汲取教训,不再犯错——即俗语说“长点记性”。曾经的五弟,也真是顽皮铁骨,屡遭父母打骂,每当打他,他就会躲闪、跳跃,于是眼神变得机警,身体也变得更敏捷。

70年代的学生,千万别让老师很生气急并实施“武力”,更别让家长知道,否则挨饿受骂是常事,那一顿揍也是常常降临。我刚参加工作时,如果女同学犯了错,老师还没开口,她的脸就先羞红了,老师刚说两句,还不是很重的那种,眼泪就常常在眼眶里打转转;男同学犯了错,肯定得老老实实低头认错,写保证书,写检讨、罚扫地一天或一周,不敢不认错啊!

现在不同了,老师没有也不敢使用惩戒权了,只能靠嘴皮进行一番说教,口头教育为主,但要知道没有惩戒的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现在不仅男同学不好教育,个别女同学比男生还更不好管。

而且你打孩子,孩子就会竖起耳朵听你讲什么,仔细观察你的眼神,知道怎么看表情,学会察言观色。这时候他会主动去收集信息,主动去搜寻信息,非常机敏地想对策保护自己,免受或减轻惩罚。

如果你从不打他,只是一味地动口不动手,而他基本不吃你这一套,左耳进右耳出,故意不听你的大道理。有时立马反击,声音或脾气比你还大,明显就是拒绝接受一切说教信息。长此以往,慢慢就养成了自己的任性性格,就会变得心不在焉。哪怕是上课,也一样听不进老师的讲话。这样的孩子才经常会表现得目光呆滞,行动迟钝,毫无斗志。

身边就是活生的两个这亲的例子,一个是自己的亲孙子,一个是自己的亲外孙。前者从小就是说说而已,从不舍得打或罚,基本是百依百顺,最后初中都难毕业;后者是外孙,也是从小不打不骂,一遇风吹雨打还耍赖不上学,父母(外公外婆)也就半推半就,最后学是依他——不去就不去。初中还是学霸级,高中一离开父母,直接就废了——抑郁了,靠药物控制,并一直闲置在家。说是在家自学考大学,却心比天高。本来如此听别人的劝说,上大专都已毕业了,至今还在想着非一本不上。

这些活教材在我看来,明显就是打得太少,家长恨不下心来,护犊之心太重,溺爱过多。这样的弊端大多数人其实都懂:

一教育成本增加、效率大减,浪费时间与精力。在绝对自由民主的家庭环境里,讲干喉咙讲干气,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即使你再着急上火,也只不过是时间成本和健康成本都急剧上升,你传达出去的苦口婆心的教育,在孩子心目中,不过是一种噪音——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常激发孩子厌恶和逆反心理。

我就记得,在我家这时候抓起衣架或皮线就抽,效果马上就不一样了。随着孩子的肌肉做出反应,他的脑细胞也积极运转起来,想对策。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赶紧说,不要打不要打,我不敢了,下次一定改正。如果还不奏效就会考虑类似于“赶紧按要求做,怎么让妈妈打轻点?”这样的现实问题,也会顺带思考“这样挨了一顿胖揍,太划不来了,下次一定别干这样的蠢事了?”

除了快速提高孩子的自省能力,事实也证明:有家法在一旁伺候着,记忆能力、反应力和计算能力都会飞速改观。就像有人戏说:现在的父母为了增加孩子的记忆力,会买水果冻、棒棒糖、全麦面包、坚果,各种高蛋白营养品绐孩子吃。以前可没这么麻烦,记得我们小时候,爸妈只需要抡两巴掌,操起竹子一打我们就会永远记得了,切肤之痛,脚上一条一条的红肿。

常挨打的孩子,身体和精神的抗压能力都不会差。孩子挨打很少,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反应慢、身体不灵活、挨打不知道怎么躲。最不可忍受的是现在的某些小孩,很少挨大人的打,在学校只受同学或老师一点皮鞭教育,手上或脚上也只正常的小红痕,就自以为受了很大的责罚,一个劲地折腾——赢了老师,却直接输了孩子,而且一定会输得很惨。

像我前面讲到的,我五弟,小时候就不一样了。因为经常挨打,只要我妈手一扬,他就条件反射地把头一偏,总能顺利躲过劈头盖脸下来的巴掌;只要我爸做出一个从门后抄家伙的动作,他就迅速弹跳开去,并且赶在小鞭子落到他后手脚上之前,及时夺门而逃或双手护住要害。

估计爸妈的气也快消了,再偷偷地溜进门。其实长大以后也没有什么心理阴影,对父母也很孝敬——或者可以说,是最孝敬的。

想起来真是,那时候的孩子总是经常挨打,一般心也比较大、皮更比较厚。长大后在社会上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都并不以为是多大的坎。最最最主要的,大多数还会感恩,尤其是为人父为人母后,更深知当初自己挨的打其实都是活该,自找的,大人那时才是正经的“为你好”。

如果说孩子有偷蒙拐骗的苗头,有不正的风气,家长更要打,断了他这种念头,把孩子的坏习惯扼杀在摇篮里面,避免长大后犯更大的错误。

而那些从未挨过打的孩子,在学校只受到了一丁点儿委屈,遭受一点批评,就会抑郁、颓废,甚至寻短见。他们很难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不管在家多么受宠爱的宝贝,走上社会,其实也得平凡得像一棵普通的草。既然是草,就免不了要被踩踏、被碾压。生命力旺盛的,轮子压过去,只要根还在照样扬起头,明年依旧是一棵好草;生性脆弱的,只能在车轮印里接受夭折,呜呼哀哉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中国人千百年来总结的教育理念,遗憾的是近些年却被时兴的“自由生长、快乐教育”伪命题冲击得无还手之力。

在这种偏执理念下养大的孩子,别说成器,能不沦落成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都很难——仔细观察观察就会发现,他们不是啃老就是白眼狼。巨婴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或一对舍不得打骂孩子的家长。他们只会一味地满足孩子,有需求就答应——也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今天上午还看到一则报道,有个母亲不小心手遮挡到了他孩子玩的手机镜面,立即招来孩子一顿暴打——这种孩子是毫无底线的,往往什么荒唐的事都敢做,什么要求都敢提。

对这种巨婴,或许最好的办法就是打他一顿,把他赶出门,让他去吃点苦头。但那时你或许已经年老体衰,不被他们打,就很不错了。买不起车、购不起房,大骂父亲不该养他的这种人或事也不时出现。

关心爱护孩子没有错,但不能没有底线。如是孩子犯事了,该骂的还是要骂,该打的还是要打。“不待扬鞭自奋蹄”那都是骗人的,即使有这种事也绝不是指刚懂事的小马、小牛,也是那种“亦解韶光贵”的老牛。打是为了今后不打,虐待式、后娘式“家暴”不在此列——打了儿身,痛在娘心的那种可算!

或也有孩子从小被父母简单粗暴式管教,并没能解决行为上的认知和分辨力——这是家长的打有问题。因此或许有人会站出来说,打多了孩子会埋下仇恨的种子,只是在幼小时无法发作,而到了青春期,有些会因某刺激而发泄出来:要么粗暴地对待父母,要么粗暴地对待老师和同学……可是,你敢说这种人不打就不会那样?要我说,或许是打少了,打晚了。

今天我只分析某些现状,看完本文你自己决定要不要打某结犯了错的孩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