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弓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谈凉州方言的形成及特点作者齐晓丽甘肃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怎么样治 http://m.39.net/pf/a_6159813.html

浅谈凉州方言的形成及特点

一个人出了县,出了省,一听到本地区乡音方言,一下就拉近了与对方的距离。方言俗语就是一个地区文化特征的显著标志。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一个地区的方言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凉州方言既丰富又直白,土而不俗,奇而不怪。

一、凉州方言俗语的形成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旧为丝绸之路重镇。近代以来,外来文化的冲击相对较小,使得凉州方言俗语得以保存流传下来,承载着厚重的凉州历史文化。

凉州方言俗语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古代语言的遗存。凉州方言中有不少词语来自古文,比如将“傻子”称作“杓子”或“韶保”,古文献也有类似用例。明田汝成《四平市语》:“粗蠢人曰杓子。”《昭通方言疏证》:“昭人谓人不伶俐或愚而多言为韶胯胯,又曰韶保,“韶”字当即傻痴一类之义。凉州“韶保(宝)义为蠢傻,也指蠢傻之人,本字当为“傻呆”。凉州社火中有“傻公子”和“丑婆子”,“傻公子”在表演中时而步伐轻盈,翩翩起舞,时而一脸傻相,憨态可掬。

二是凉州文化造就了凉州方言的丰富性。凉州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两汉、魏晋南北朝、西夏等时期经贸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思想文化积淀深厚。汉唐之际,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块沃土上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凉州文化,而凉州方言便承载着凉州文化的厚度。

三是各地区各民族语言的交融。凉州本是多民族聚散地区。羌、氐、匈奴、吐蕃、吐谷浑、*项、鞑靼、满等族曾先后在此活动,多民族移民必然将他们的语言带入,再经过长期交流融合,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方言俚语。如凉州话把债务叫“克什(kesi)”,“克什”本为满语,清郝懿《证俗文》十七“满洲以恩泽为克什,凡颁赐之物出自上恩者,皆谓之克什”,凉州话引申为债务。“拉拉”是藏语的音译,本指挤奶用的小木桶。凉州话将其汉化为“拉子”“拉拉子”,较大的桶子叫拉子,小一点的桶子叫拉拉子。

二、凉州方言的特点

凉州方言的形成因素决定了它的丰富性、直白性、生动性三大特点。

丰富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在凉州大地汇聚碰撞,多样的经济结构与商贸通道地位,决定了凉州方言的丰富多样性。武威学者王继中所著的《凉州方言词语考释》共51万多字,计考释词语条,这条足见凉州方言的丰富性。其中“××子”格式的有当家子(同宗族的人)、觋(si)公子(当地的巫汉)、点点子(斑点)、手巾子(手巾)、身胚子(身材)、麻绳子、耳根子(耳朵)等等;ABB格式的有干肃肃(干干的)、酥棱棱(疏松)、软囊囊(很软)、亲睦睦(liu亲近和睦)、青黢黢(ju脸色发青)、水济济(xi);AABB格式的有丁丁点点(东西小且零碎)、满满当当(特别满)、风风势势(情态癫狂、举止冒失)等等。

直白性。凉州自古民风淳朴,老百姓普遍憨厚老实,话如其人,许多方言俗语也非常直白。如亲属称谓看似简单实则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岳父称“外父”;岳母称“外母”,妻弟或妻哥称“舅佬”,妻子的姊妹之夫称“挑担”,丈夫的哥哥称“阿伯子”。上学为“念书”;打呼噜称“扯呼”;指使别人称“央及”;说一声称“言传”;喉咙称“喉咙(hulu)系”、一串称“一刷啦”……。

生动性。凉州方言,土而不俗,非常生动形象。如凉州贤孝《丁郎刻母》唱词中“他把炉底子哐嘁哐堂”(哐嘁哐堂形容架炉子声音大),“把我倒提腿腿子哧溜溜捞到院子里”(指把我从腿上提起来拉到院子里),“锤头就在眼窝里礅”(指拳头砸眼睛),“把娘家人就屯(shung)着就不安稳”(指媳妇回到娘家连累了娘家人),《鞭杆记》唱词中“捉住了梅县长批榜打着问(打嘴巴),要叫他给我们交代清”。

三、凉州方言的沿用

凉州的方言是熟悉而又陌生的,很多人置于其中而不自觉。随着经济高度开放、文化高度交融,普通话的全国普及,记录整理研究这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方言尤为重要。

随时留心。方言俗语是无法集中收集的,不像民歌、故事那样,找几个演唱者和会讲故事的人,边听边记录。方言俗语只能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内才会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收集者只有随时留心,一听到马上记录,过了这时便会忘记,再要听到这句话就难了。

反复推敲。方言俗语原本就是民间的口头语言,发音吐字全是土腔土调,加上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变音变调,给记录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字写对了非常生动,字写错只记个音,谁也看不懂也没啥价值。所以要用准确的文字记录这些语言,就需要认真研究反复推敲,不仅研究词本身的含义,还要研究民情风俗。

凉州方言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色彩,直白生动、土而不俗、奇而不怪是它的显著特征。作为本地的一种文化,表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在今天,保护凉州方言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渊源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齐晓丽,年生,毕业于天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凉州区清源镇人民*府干部。喜好历史文化研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