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到了老的时候终于得到了舜,在尧死后的三年,舜并没有继位,而是主动地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朱丹。可是天下的百姓没有忘记舜的伟业,宫廷的大臣还是推荐舜为帝王,民心所向、民意所倾、这是上天的安排,后来朱丹只好把帝位让位给舜。舜帝的和尧一样也是一位贤君,他对父母孝顺,对兄弟仁爱,他的为人和处事在老百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舜的一生艰辛坎坷,小的时候受继母的虐待,遭到他哥哥的欺负和暗算,他的哥哥几次想杀死他,都被他机智地都躲过。他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耕种于历山,渔猎在雷泽,制陶在*河边,铸什器在寿丘。他磨练自己的意志,准备实施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用孝顺和仁爱征服了天下人,被天下人公认为贤君。他遵循古代先王遗愿,勤*爱民、选才任贤,注重社会道德的力量。传说颛顼有才子八恺得到重用,帝喾有才子八元也得到赏识,两位贤君靠他们统治天下,使国家长治久安。到了尧的时候,因为在选用人才问题上的失误,导致人才流失。舜执*后,马上恢复了任人唯贤的*策,制定了严格的选取人才标准,很快使国家走上了正轨。《尚书》中说:“谋于四狱,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后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舜帝在治国上采取权利分散的做法,让手下的大臣能各尽其能。他选用人才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去负责一项具体的工作,从中观察他们的工作能力,然后根据他们的能力再安排任用。比如:他让禹去治理洪水,疏通江河湖海。让弃去播种百谷,让皋陶管理外交,联合少数民族,打击讨伐边贼,让伯夷、夔等人主持文化教育工作,制定国家长期发展的规划。舜经历了尧对他的多次考验,经历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遭遇了来自家庭、社会的种种压力,终于在尧死后三年,他正式继承了王位。他三十岁做国君,执*五十年,最后南巡到九嶷山时不幸身亡。
关于舜以德治国的故事被历代所传诵,在《荀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尧和舜的对话。尧问舜曰:“我欲治天下,为之奈何?”对曰:“执一无失,行徽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执一如天地,行徽如日月,忠信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尧问舜曰:“人情何如?舜对曰:“人情甚不美,有何问焉!”舜帝的德治是当时农耕时代发展的趋势,是统治人民促进社会进步和灌输宗教伦理道德思想的工具,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和行为自律的标志。舜的德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仁爱宽容重礼教而善亲友。舜在二十岁时就以仁爱孝悌闻名于天下。他是在被陷害、被孤立的逆境中长大的。他大义和仁慈感化了他的继母和他的哥哥象。虽然处在极度的危险之中,但他重来不退让,其仁义之心为至长存。他不仅感动了家庭成员,而且也感动了手下的大臣,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让九个有贤能的大臣来辅佐他。又推荐弃、皋陶等贤臣来帮助他。在他的感召之下,社会上出现了父义母慈,兄弟和气,儿女孝顺,夫妻相爱,家庭和谐的氛围,以至于其他国家和民族争相效仿。
勤*爱民、任人唯贤、体察百姓。虞舜的时代可以说达到了*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他多次考察全国各地,亲自体察民情。以尊贤、让贤、爱贤、崇贤、用贤之举,博得天下的爱戴。体现了虞舜时代“天人合一和厚德载道”的思想,也表现出舜以天下为己任的风范。《舜庙碑》上称赞虞舜时代是“大道御世,天下为公”的时代,是一个夜不闭户,盗贼不敢作乱,社会和谐,人与人相爱礼让的大同社会。唐代的诗人张谓称赞舜帝“尝闻虞舜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
用音乐的力量来感化民众。《史记》上说:“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凰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吕氏春秋》载:“舜立,仰延乃伴鼓奥之所瑟,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之瑟,帝舜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虞舜的时代,《韶》乐很流行,乐曲表现了*治的清明,和谐社会的繁荣昌盛。同时也体现了以仁义为怀、君臣礼让、百姓忠顺的社会风尚。关于《韶》乐从史料的记载上看,它是一种歌舞乐,是虞舜时代的产物。《韶》乐的产生有其时代的特征,它同*帝时代的《咸池》,唐尧时代的《大章》,大禹时代的《大夏》,殷商时代的《大護》,周代的《大武》一样,都是以正式的礼乐制度纳入到上流社会的雅乐体系之中。它不仅用一种歌舞音乐的形式来表现社会,而且还渗透了社会宗教与哲学思想。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尽美也,又尽善也。”为什么会产生《韶》这样大型的歌舞乐呢?它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笔者认为《韶》大型歌舞乐的产生是当时社会风尚的一种反映,是舜帝治理国家、教化百姓、移风易俗的一种基本精神,也是继承尧的千秋伟业,弘扬盛世祥和,渲染虞舜时代文化与精神的体现。当时的歌舞乐不仅仅只有《韶》乐,还有《南风》、《六英》等。而《韶》乐是最突出的乐章,它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完全迎合了上流社会和老百姓的心理,因此倍受到人民的喜欢。《韶》乐在继承前代歌舞乐的基础上发展成一种完美的宫廷音乐,它不仅歌颂太平盛世,社会和谐,而且还体现出虞舜时代的一种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用舜自己的话说:“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虞舜时代是否存在的问题,我们从现有的古代文献来看,虞舜时代是夏商周之前的一个时间不长的朝代。《周礼.考公记》上说:“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二匠,殷人上樟,周人上舆。”年6月山西省襄汾县境内发现了虞舜时期的古城遗址,据专家推测,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能要比我们目前考证的年代(夏代)至少要上推年。虞舜时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和国家,与此之前的炎*文化和尧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流,它们是华夏远古文明的源头,代表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那么,我们如何来界定虞舜时代是先于夏代而存在的朝代呢?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历史问题。虽然《左传》、《史记》、《尚书》、《国语》等古代典籍中都有虞舜时代的记载,但是还不能确定虞舜时代存在和它的特征。如果我们把夏商周之前加一个虞代,这势必要改写整个古代社会的历史,以及历史教科书中的年代顺序,这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们知道以科学的精神来探索古代社会的历史,是我们这一代人以至今后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只要用科学地精神不断地发现和探索,才能到达历史的“象牙之塔”,才能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
几年前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对三代的历史年代进行了较科学的界定,但是很可惜专家们没有提出研究虞舜年代的设想和框架,基本上是放弃了对这个时代的研究,确实让人感到痛惜。从目前地下的发掘来看,断定虞舜时代是否存在是完全可能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做这个伟大的断代工程呢?难道要把它留给我们的子孙去完成?道理很简单,就是怕改写古代的历史,怕被传统的观念所嘲笑,不敢挑战这个大的历史课题。笔者认为这种想法缺乏科学的探索精神,缺乏对我们民族历史的责任感。其实从古代历史的断代学角度看,凡是有古代的传说和文字的记载,我们都应该给予重视和研究,稍远一点的我们暂且不说,最起码应该从炎*时代开始吧!因为炎*时代的谱系我们很容易排列出来,而且古代的史料上和文献记载得十分清楚,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历史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果史学工作者认真地加以整理和研究,就会把断代的历史重新地衔接起来,我们为什么不去做这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呢?如果我们只是把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停留在对夏商周研究阶段上,而不对古代历史进行创新研究和探索,我们史学工作者真是愧对后人啊!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虞舜时代是否存在的问题。从虞舜时代的脉络和谱系研究看,虞舜时代属于炎*谱系。帝舜之前的帝王可以从帝喾、帝颛顼一直推到轩辕*帝。帝舜以下我们可以理出四个帝王:邹侯、庶子七人、商均、季厘,其中庶子七人包括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关父、陈胡公、田齐,可以看出虞舜时代历经夏商周隐隐约约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其历史痕迹明显的存在。特别是陈胡公在史书上有印记,请看《史记.陈杞世家》的记载:“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讷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从这一段文字记载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陈胡公是舜的后代,而且到春秋战国时还存在。
《大戴礼记.帝系》上说:“*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产穷禅,穷禅产敬康,敬康产句芒,句芒产蟜牛,蟜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我们从这两段史料中可以得知,虞舜确实属于*帝谱系无疑,关键的问题是尧与舜之间帝位的继承问题,不是父子相继,而是由民主推荐而产生的。为了把舜的庶人地位提升到皇家血统的范围内,让舜的谱系和*帝的谱系一脉相承,在史书的记载上,古人尽量往这方面靠拢,虽然有些牵强,但是为了修正史的需要不得不这样做。帝舜算不算*帝的谱系,笔者认为根本靠不上。尧死之后把帝位让给了舜,舜当时并没有接受,而是让给了尧的儿子丹朱。丹朱统治天下几年,因为治国的才能不行,只好又让给了舜。从尧的谱系上看,尧和丹朱是父子相继,到舜就已经不是了,舜是被大臣四狱推荐上来的,他原来的地位很低,如果硬说属于*帝族的一支,那也只能算“旁系”。从历史脉络上看,舜的先帝族系清楚,没有雕凿的痕迹,但是不知道从何考证,从何下手。特别是穷禅、蟜牛、句芒、敬康这些历史人物,史料记载和地下考古资料都没有佐证。所以我们只能说有其人,而无其史,还要等待地下的发掘来验证。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虞舜的时代应该在夏商周之前存在的一个朝代,我们目前历史教科书所公认的夏商周三代,应改为虞夏商周四代。至于舜之前的唐尧是否算作一代,应该等大量的考古发掘后才能确定。“四代”的说法可以成立,最起码我们有传说和古史为依据,而不是望风扑影。
我们读《史记》时知道,舜是在南巡时走到湖南境内的九嶷山驾崩,舜帝在位三十九年,到老的时候南巡狩猎,死在苍梧之野,葬在江南九嶷山。那个地方叫零陵,民间传说舜帝南巡狩猎,到了九嶷山这个地方突然发病而死。娥皇、女英闻讯后,马上驱车赶到九嶷山,因为找不到舜帝,终日以泪洗面,以至于把周边的竹子都染上斑点。后来娥皇、女英在无奈之下,抱着对舜帝的无限思念,愤然跳入湘江。人们为了纪念娥皇和女英,尊敬的称她们为湘夫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还写下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诗篇,以此来表达国人对他们的深切怀念。
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州?美要眇兮亦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薛荔柏兮蕙绸,荪桡兰兮旌。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潺,隐思君兮悱恻。桂櫂兮兰枻,斵冰兮积雪。采薛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思不甚兮轻绝。石漱兮浅浅,飞龙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鼂聘鹜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采芳舟兮社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大意是:湘君犹犹豫豫未能前去,滞留在中州?我的容颜装饰得如此靓丽,驾着轻舟顺流而下。元江湘江因我而不起逶迤,长江因我而平静地流淌。望穿秋水啊夫君不来,低沉的箫声是谁在听。我想驾飞龙向北方航行,有谁知道会绕道洞庭。薜荔做帘香草做帐,桡做船桨荪做旗。望不到涔阳北岸的水,横渡长江显神威。快船我去的远方在那里?眷恋的湘水女神为我叹息。眼泪不停地流啊!思君好悲伤。桂做桨来兰昡,凿开冰剥开积雪。水中采薜荔,树枝折芙蓉。心意不同媒人徒劳。恩爱不深轻易诀别,急流冲石浅浅水滩。翩翩起舞飞舟疾驰。爱不忠诚怨恨加深,无暇相见为何不守信。朝辞水岸,傍晚在江中小岛栖息。鸟儿飞落屋檐,曲径通幽小溪绕过厅堂。玉玦掷入江心,佩玉抛向灃水。摘芳州杜若,赠天下美人。良辰美景奈何天,容我舒散逍遥游。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溺溺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聘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薠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望远,观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姣何为兮水裔?朝驰马兮江皋,夕济兮西*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淑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薛荔兮为帷,僻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茸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谍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大意是:湘夫人降临北沙洲,眼光忧伤令我愁。袅袅秋风轻拂过,洞庭涟漪叶飘零。透过水草台望远,佳人约会在何处。鸟儿为何落苹草,渔网为何在树上。元江的白芷澧水的兰,暗恋公子不敢言。靡靡离离张望眼,但见江水缓缓潺。麋鹿为何在庭院,蛟龙为何搁浅滩。清晨驱马在江边,*昏度降到西岸。听说佳人在呼唤,驾车同往为何难。水中筑宫殿,屋顶荷叶伞。香草编围墙,紫贝铺庭院。掓泥涂客厅,桂兰做房椽。辛夷为楣白芷装屋,薜荔做帷帐,蕙幔挂高堂。白玉做镇压坐席,点缀山兰散芬芳。九嶷山神来相迎,神灵驾临漫天云。衣袖飘进江水里,指环丢进澧水间。采撷水边的杜若,送给远方的佳人。美好的时光难再得,我漫步悠闲徘徊在山水间。两首诗都是为怀念舜帝和湘夫人而作的。湘水有男神、女神之称,男神称为湘君,女神称为湘夫人。郦道元《水经注.湘水注》说:“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水,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传说娥皇、女英自投湘水而亡,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在湘水边建立起祠庙,当作湘水的女神来祭祀。在祭祀时,男巫扮成湘君,女巫扮成湘夫人,由男巫迎神,互相对唱、舞蹈。我们从古代文献了解到,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没有生子。女英生了商均。舜帝一共有九个儿子,舜帝的另外一个妻子登比氏,生了霄明、烛光。关于登比氏的资料太少,我们无从了解。娥皇、女英帮助舜躲过家庭的陷害,多次出谋划策帮助舜帝处理家庭关系,可以说是两个聪明、贤惠的妃子。另一方面,二妃在舜帝死后,不顾一切地追到湘江,又因为寻夫心切,在渡江时遇上了暴风雨,被滔滔的洪水卷走,溺水身亡。人们为了纪念她们,把湘水里的女神叫湘夫人,把舜称为湘君,并为他们建立了湘山祠。湘山祠位于君山的东侧,是湖南最早的祠庙建筑。据《湘君庙纪略》载:“昔人有立湘君祠于此山,复谓之君山,其庙宇为秦王毁废后,亦久无构置。”可见秦以前就有湘君祠。李白有诗云:“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湘君祠多次被毁,又多次被修复。年,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了一幅古地图,上面标有舜帝陵庙,其地点在今九嶷山。以来,九嶷山玉琯岩古舜帝陵庙遗址考古发掘,正好同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地图一致。从而证实了《史记》中“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的史实。在西汉墓发现的这两幅地图上的九嶷山南部,清楚地画着九条柱状物,柱后有建筑物,旁边写有“帝舜”二字。这是我们至今为止见到的最早的帝舜葬在九嶷山的资料。据《水经.湘水注》载:“九嶷山南山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这座建筑就是舜庙,九条柱状物系舜庙前的九块石碑。清末以来,有些学者想否定司马迁的“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的定论。可是当我们看到出土的古地图时,这些说法不攻自破。古地图是在公元前年随葬的,地图绘制的时间当然不晚于公元前年。司马迁出生在公元前年,比帛书地图墓主人逝世的时间起码要晚20多年。这两幅地图绘制的主要区域是永州南部六县一带,墓主人是利仓之子(利仓是当时的*事首领),因为利仓之子对此地的地形十分熟悉,所以画的地图也比较准确。地图上标有的九嶷山舜帝陵,应该是可信的史实。我们应该相信司马迁是一个严谨的历史学家,他不会随随便便把舜帝葬在九嶷山写进《史记》,而是经过了对大量的历史资料研究和实地考察之后写进去的,这一点毋庸置疑。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地图出土后,史学界对舜帝葬九嶷山还有怀疑。但是年至年三次考古发掘,在玉琯岩西南至汉唐坪一带发现许多文化遗存,经专家确认不晚于汉,并确认是秦汉至宋元时期的舜帝陵庙。可以说九嶷山玉琯岩古舜帝陵庙遗址的发现,不仅印证了史书上的结论,同时也证明了马王堆西汉古墓帛书地图标记的九嶷山舜帝陵庙确实存在是,从而消除了一些学者对舜帝陵庙的怀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