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水殿幽香
设色纸本镜片
癸卯(年)作
×81cm.約10.6平尺
张大千曾经喜欢过一个日本女人,他和这个日本女人相互传情十多年时间。张大千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真心,但对方似乎不是这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张大千送给对方很多珍贵的书画,放到现在,这些书画都价值上亿。这个日本女人的名字叫做山田喜美子,当时的张大千已经54岁了。那个时候的张大千正好住在日本,其实他是想要移居巴西的,但他需要买一些画用的工具,然后就短暂地住下了。当时山田喜美子是来照顾他的生活起居的,顺便再替他跑腿去购买一些东西。
当时的山田喜美子还不到20岁,正当最好年华。山田喜美子长得非常漂亮精致,而且她还会说汉语,非常的讨人喜欢。在这个过程中,张大千觉得山田喜美子真的是太适合他了。慢慢的,张大千喜欢上了山田喜美子,而山田喜美子也对张大千有意。于是,两个人迅速坠入了爱河。并且,张大千在这爱里不能自拔。后来张大千离开日本之后,他也一直坚持给山田喜美子写信。他们约定每星期都要写一封信,用来表达对彼此的思念和关怀。
年张大千与山田喜美子在东京壶中居张大千画展
本幅《水殿荷香》为张大千年在巴西八德园时期所绘的作品,画完随之寄给远在日本的山田喜美子表达爱意。此幅作品仍取大写意法,写素荷两朵,晶洁如雪,剔透伶俐,荷枝高低错落,前后层此分明。其笔道疾速,如横风扫掠,卷动墨叶狂舞,动感盈贯,益见笔下精神。
张大千(-)登高思远
己亥(年)作
说明:上款人观白即赵观白,四川成都人,民国时期中央银行行长,与张大千交好。
×51cm.約5.6平尺
画面所绘并非祝寿常见的寓意题材,而是一幅虽画面平淡但意境深远的山水。画中江崖壁立,山腰云气、山脚江面以留白处理,画幅最右下之处山脚停泊舟船,但船上空无一人。山顶处一围墙圈绕之房宇,一高士双手置身其中,四周林木环立。画面布局自然,笔墨简洁。画面明晰而淸澈,虽非青绿,却见苍郁秀润,极赏心悦目,意境幽远静谥。年这一年,老友赵观白六十岁,而张大千年及六十一岁,两位年纪相仿的同乡老友都渐渐到了人生的暮年。
自年离开大陆后,赵观白居台湾,张大千则是除办展游历等事,一直住于自己在南美亲自盖筑的八德园。张大千在此图的题跋最后念及「孝慈」,指两人共同好友杨孝慈,杨氏于年担任中央银行成都分行经理,是张大千艺术活动的主要经济支持者,曾陪同张大千游历西康,可惜杨已于年在大陆去世。韶光流逝,匆匆花甲已过,犹万里投荒,寄身海外,故国之思,旧交之念,借画遣怀。如今大千亲写遥寄同乡老友,自有互相慰借,各自珍重之深情。
张大千(-)*山小景
设色纸本立轴
说明:夏宜滋上款並題簽。號自怡,別署自怡散人,泥翁泥皇閣主。性嗜金石,所藏兩漢六朝碑銘甚富.此外夏宜滋又深諳名人效應,善於利用自己在藝術圈中人脈關係,時邀文壇藝苑名家,如張善孖、張大千、王蘊章、鄧散木等寶泥皇閣品苠賞泥。
×45cm.約6.0平尺
31
张大千(-)芝兰并秀
来源:香港佳士得拍卖,年秋拍。
89×44cm.約3.5平尺
齐白石(-)蔬果图
出版:《齊白石詩書畫印四絕》圖,保利藝術博物館,年。
67×33cm.約2.0平尺
齐白石(-)老少多子
说明:文革退赔。
×33cm.約4.0平尺
傅抱石(-)松下高士图
丙戌(年)作
说明:附萧平先生鉴定照片视频并题跋。
62×45cm.約2.5平尺
高士图是中国绘画比较常见的题材,高士身上凝聚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傅抱石喜作人物高士画大概率是因为他有“史的癖好”,喜欢传统题材,他研究中国美术史也特别注重东晋至六朝这一段,特别喜欢画这个时代的人。然而纵观他的高士图他似乎又不是在画人,而是在画一种心境。
此幅《松荫高士》图是作者于年作于金刚坡的一幅作品,构图独特,作者先以墨笔勾勒出松树的长势,以淡墨渲染出松树的形,再以小笔浓淡结合地写出一根根松针,使得整棵树层次分明,酣畅淋漓。这幅作品的主要角色是画面中间的高士,高士盘坐在席子中间,头微微后探,眼帘低垂,似与旁人在交流什么。衣纹手足只勾勒其势,不作确切的描绘,把注意力集中于头面,尤其是眉眼神情——人物最勾*摄魄处。整幅画面独创之处在于化工整严饬为写意飞动,运用破锋飞白的线条,看似潦草荒率,事实上是为了求人物的动态与神韵,高度的省略和概括。
重庆金刚坡是孕育傅抱石先生的母体,是先生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时期,出了很多精品力作,金刚坡的名声又是因为先生的佳作而被人们所熟知,此幅作品正是先生作于金刚坡的后期的作品,著名鉴定家、画家萧平从小就看惯了傅抱石画作题款的“金刚坡下”“金刚坡下斋”“重庆西郊”等语,加上自己抗战时期生于重庆,就对金刚坡情有独钟,颇为熟悉,萧老师见到先生的这幅作品时,非常激动,爱不释手如见故友,并欣然为此作品题跋。
潘天寿(-)山中一夜雨
乙酉(年)作
著录:《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作品集合(三)》P7,西泠印社,。
说明:上款汉生先生即徐复(-)。徐复,字士复,一字汉生,号鸣谦,江苏省武进县人。以徐复先生为代表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其综合实力和学术声誉位列中国高校前五。
66×32cm.約1.9平尺
《山中一夜雨》作于年。画上题诗「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语出唐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意为山里昨晚不停地下了透夜的春雨,树梢淅淅沥沥活像泻着百道清泉。潘天寿通过对古松、巉岩、流泉、山花野草的描绘,吸收石涛的破墨洇化用笔,干湿互用,创造了一个诗意盎然的画面,造成淋漓酣畅的水墨效果。整个画幅的结构颇具匠心,上下两部分的山石遥相相呼应。树下三人立于石台之上,沉浸在瑰丽多彩的山色与震耳欲聋的水声中,畅然忘返。形象高古,超凡脱俗,为此画点睛之笔。树身及岩石的主要轮廓线,与自右上角来的雨后溪流,在相接未接之间。画家在中空处题款,造成了整个画面的均衡。其构图之大胆奇崛,总给人一种强劲有力的新鲜感,而颇具结构美。《山中一夜雨》源于古人,又不苟同于古人;对景写生借鉴西法,又不全同于西法,对现代水墨写意山水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为潘天寿画艺成熟期之山水画佳作。
林风眠(-)荷塘月色
19×42cm.约0.7平尺
徐悲鸿(-)饮马图
水墨纸本立轴
甲戌(年)作
出版:1、《希斋集珍-近现代书画精品集》第三册P47,西泠印社出版社年。
2、《徐悲鸿的时代·大师精品展》明信片,年。
×52cm.約5.1平尺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徐悲鸿笔下的马,可谓家喻户晓。其早年的作品,以西方写实主义的表现技法,准确把握马匹的造型和解剖,通过色调的变化表现出体积感和透视性。30年代后,徐悲鸿探索出了大写意笔法:主要用水墨没骨法,大笔泼写,勾泼结合。此幅饮马图作于年中秋,这一年八月,徐悲鸿结束了历时一年零八个月的访问法、比、德、意、苏联等国的欧洲之行,载誉而归。仔细观摩这幅画,骏马站在浅水里,头部作俯视状,微微朝身体内侧靠拢,前蹄并置于水中,后部有一腿翘起,马尾与鬃毛自然垂落,表现出轻松愉悦的状态。画家用笔概括洗练,每一笔都与结构贴合,明暗关系交代到位,虽多用湿笔,但并不影响结构与形质的准确塑造。徐悲鸿将中国画的传统笔墨,与西方的油画技法相结合,形成了自己引西润中,融会贯通的艺术风格,其虚实相间的笔触,干湿互衬的墨气,表现出骏马独立水中的恬静飘逸,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
徐悲鸿(-)奔马图
水墨纸本镜片
说明:上款人幼韩为况维琦(-?)即况又韩,广西桂林人。擅绘画,师从赵叔儒,工山水,有尺幅千里之势。和张大千,徐悲鸿,陈运彰,吴湖帆,袁琴孙,陈巨来等交往密切,艺事上互相影响。
来源:中国嘉德年春季拍卖会。
75×55cm.約3.7平尺
此幅《奔马图》中,徐悲鸿用浓淡有度的水墨表现马的肌肉质感、骨骼结构。马蹄则两笔带过,灵活生动;脚踝活络,极为精妙。马鬃、马尾以硬笔刷出,收笔翻转,极为逼真地展现了鬃、尾蓬松的质感,在运笔施墨上杂而不乱,其虚实相间的笔触,浓淡、干湿的变化变化浑然天成。徐氏运用大写意的笔墨,在勾勒出外型结构上重要线条的同时,再用多层次的水墨渲染处理明暗对比,突出了马的头、肩颈部及腹背的大块肌肉形状,使马的形象英俊、雄健。明亮部份则用留白方法来表达,使实体周围的空间显得更有深度。几笔浓重的焦墨,更突显了颈鬃、马尾在风中飞舞的英姿。在造型、动感、意韵上,都达到了化境。这件作品不仅从外形显出奔马的神骏和壮美,更重要的是从内在的精神本质来表现了马的驯良、坚毅等性格特征。这正是作者追求的理想,也体现出作者向往自由的时代精神。
徐悲鸿(-)鍾馗仗剑图
戊寅(年)作
说明:此拍品年4月1日经廖静文女士鉴定为真迹,并附鉴定证书及照片。
95×52cm.約4.4平尺
此幅《鍾馗仗剑图》,作侧身回首的形象,钟馗头戴连翅纱帽,身穿素灰色长袍,足踏乌靴,左手握剑鞘,右手持剑,气力集中在右手。人物倏忽回望,二目圆睁,钢牙紧咬,神气凛然,作者将此一瞬间的动态形象完整呈现于画面。
与很多其他画家笔下的钟馗形象相比,徐悲鸿笔下的钟馗,具有更强的写实意味,这与他改良中国画的主张有密切关系。通过对额头、眼眶、颧骨、鼻梁等肌肉圆厚部位的加重处理,人物的面部更加立体,惟妙惟肖,气势逼人,有种咄咄逼人之气也。
题款“戊寅端午客渝州”。民间传统端午是个五*尽出的日子,也是夏季驱除瘟疫的节日,而钟馗又系斩五*的天师,故每至端阳市民皆将钟馗之像悬于中门,以寄驱邪除魔之意。徐悲鸿于端午时作此《鍾馗仗剑图》,当也有驱除邪魔之意,以及对时局热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