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中有句话,叫做“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意思是说,假如只重智慧的修为,反而忽略培植福报,即便是阿罗汉,也有托不到斋的时候。
那么,究竟什么是福气呢?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华严经》中有言:“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有福气的人,都有一颗向善去恶的心,由它感召而来的,也是善好的人缘,顺遂的境遇。相反,命苦福报的人,却有各自的烦恼习气,因而会感召种种不幸。下面这四种命苦福薄的特征,看看你身上有吗?
其一,脾气倔强,刚性难调。
佛家讲因果,压力在面前,最先崩坏的一定是最为刚强的岩石。同样的,脾气越是倔强的人,命运一定越坎坷。刚性难调为“因”,压力为“缘”,崩坏即“果”。《地藏经》中说:“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正因为我们刚性难调的烦恼习气,所以经文中说百千劫来,以地藏菩萨的威德,都不能度尽众生。
我们诵经时,几乎在每部经的末尾,都会看到“欢喜奉行”四个字。诸大菩萨、大罗汉,乃至佛门的善男信女,都是上根利器,因而听闻佛法,心生欢喜,如说修行。反倒是我们凡夫众生,常自恃聪明,对于各种金玉良言置若罔闻。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生活中不乏性格倔强的人,尽管你对他苦口婆心,但他就是充耳不闻。有如此性格的人,往往都没有好人缘,生活也不尽如人意。“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对于佛法,刚性难调,不能信受奉行者,一旦错过,更不知何时才能再遇见。
其二,冲动易怒,性情暴烈。
传统文化中讲,“上善若水”,认为最为上等的“善”,应当像水一样,生性至柔,利万物而不争。水的这种品性,反应到人身上,就是佛法中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也许有人会说,环境再艰苦,自己也能忍受,但就是不能受气。别人的所作所为,甚至一言半语不符合自己心意,当时就会暴跳如雷。殊不知,一念嗔心起,遍烧功德林,暴烈的性格不但容易让人做错事,更会耗尽此前累积的功德福报。实际上,越是逆境辱境,才越是成就功德的地方。正如祖师所说,“不受磨,不成佛”。
譬如,水遇到火则化汽,水是无法度化水的,火则能度化水,使之升腾到天空。《法华经》中释迦牟尼佛说,正是因为提婆达多的存在,他才能够迅速成就正等正觉。须知,真正磨你的,一定是来度化你的。而暴烈的性格,除了让命运多坎坷,于事无补。佛家讲忍辱,忍之难忍,方能得之难得。恰如《金刚经》中所言:“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其三,处世刻板,不知变通。
佛法是圆融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佛经中有这样一则典故,专讲了一位不知变通的阿罗汉,他就是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昔日,释迦牟尼佛升座说法,阿那律尊者在座上打起盹来,佛陀呵斥他说:“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佛陀本意是想以此警醒他,不要在修行中放逸,然而阿那律尊者内心非常惭愧,当即忏悔,发誓从今以后不再睡觉。最后因为不眠不休,阿那律尊者的双目失明了,但他也终于悟到了,一切众生都要有饮食才能生存。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即色界有情众生,仍然要以禅悦法喜为食。其实,扪心自问,生活中也有很多时候,我们就像阿那律尊者那样,不知变通,常常让境况变得更坏。因为我们可能只是在跟自己较劲,并非精进,其实这也是一种执著。越是爱较真的人,命运往往越苦。
其四,贪图名利,爱慕虚荣。
世间五欲,所谓“财色名食睡”,即便过得再奢华,背后的目的,也无非让人知道,自己与他人有多么不一样,并借此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实,对于很多学佛人来说,身上也有爱慕虚荣的习气,只是自己不得而知。譬如,我们见到他人能背诵三部经,自己则要背诵五部,以此显示比别人修为更高。
然而,修行的时间长短,并不能代表人的智慧;诵读经书的多少,也无法说明人的修行。《四十二章》经中佛说,世人就像行走在沼泽中的牛,身上背着货物,尽管疲惫不堪,却不能停下。因为世间的名利虚荣,就像泥淖一般,稍作停留,就会让人身陷其中。
常言道:“福祸无门,惟人自召。”远离这种种烦恼恶习,那么命好福深,必会随缘而至。南无阿弥陀佛。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