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弓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青岛莱西基层党组织一统领三融合开拓乡 [复制链接]

1#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程强、记者安然报道:年8月,中央组织部等国家五部委在山东莱西召开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即“莱西会议”,会议统一了全*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认识,确立了以*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工作格局,进一步巩固了*在农村的执*基础。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山东也是农业农村改革的先行先试省份,发端于莱西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在全国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希望山东增强进取意识,勇探新路。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山东省委、青岛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莱西市聚焦深化拓展“莱西会议”经验,顺应新时代农村发展转变,优化农村基层*组织体系,转变农村基层*建发展思路,构建以农村基层*组织统领发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务融合的“一统领三融合”工作体系,实现基层*组织振兴统领乡村全面振兴。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村庄空心化日益突出,农村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农村各类服务资源和力量相对分散。针对这些情况,围绕深化拓展‘莱西会议’村级组织建设‘三配套’经验,莱西市打破‘就村抓村’路径依赖,重塑基层组织体系,继而通过*组织把村集体与农户利益联结起来,而干部职能也实现了从‘管理者’向‘勤务员’的转变。”莱西市委书记庄增大说,“聚焦答好乡村振兴的‘时代课题’,莱西市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思维,统筹推进农村组织体系重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改革、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分散经营’向‘抱团发展’转变、‘村民自治’向‘多元共治’转变、‘粗放服务’向‘精准配置’转变,进一步将群众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把群众参与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乡村发展紧贴群众需求、紧跟新时代乡村振兴步伐。”

农村基层*组织统领乡村发展融合

“俺村年以前是贫困村,后来*支部带领全村种葡萄,大伙儿都富裕起来了,像我这样的原先贫困户一年也能收入两三万元。”青岛莱西市日庄镇沟东自然村王人良幸福地获得感溢于言表,“看到我们村好了,周边四个村也加入我们成立了沟东新村,一块发展葡萄产业,共同致富。”

据了解,现在的沟东新村由沟东、徐家寨、青峰岭、南埠、玉池5个自然村组成。新村*总支成立后,选配了*治素质好、遵纪尚德好、群众口碑好、担当精神强、带富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三好三强”新村班子,纵向构建起“新村*总支—网格*小组—*员中心户”组织链条,横向成立葡萄产业、乡村旅游、社会治理、乡风文明、老年协会5个功能型*小组,由支部委员担任*小组长,完成了*组织区域整合、*员分类管理。这5个自然村中,过去有4个是省定贫困村;而如今,“抱团”发展的沟东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专业村、休闲度假的“打卡圣地”。

“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方式制约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必须提高统筹资源能力,以产业为纽带,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类要素和发展资源,加快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由‘分散经营’向‘抱团发展’转变。”莱西市日庄镇*委书记王安慧深有感慨。

沟东新村*总支充分发挥统领作用,整合5个村庄的土地、资产、人才等生产要素,借助资源整合后带来的新发展空间,创新“*总支+合作社+农业公司+农户”模式,延伸发展“阳光玫瑰”“玫瑰香”等8个葡萄品种,在过去5个村地盘上扩大土地流转面积,发展无核葡萄基地亩,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形成余亩的无核葡萄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规模化、抱团式发展,促进村集体、群众双增收。乡村旅游*小组依托葡萄产业做好乡村旅游的文章,去年承接了青岛·莱西第三届大沽河国际休闲节活动,累计吸引游客6万余人,销售葡萄17万余斤,沟东新村人均收入增至元,成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扶持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沟东新村的美丽嬗变是莱西农村基层*组织区域化重构效果显著的生动诠释。“以*支部为核心,搞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是‘莱西会议’的最大贡献。进入新时代,从深刻变动的农村经济结构、组织结构、社会结构出发,打破就农村抓农村、就村庄抓村庄的惯性思维,推动农村基层*建工作由单纯抓村级组织建设向全面统领区域内各类组织转变,把区域内人才、土地、资本、产业等各类资源要素整合起来,把区域内各类组织有机联结起来,着力解决*组织选人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员管理难等突出问题。”莱西市委副书记张升山对此感触颇深。

风景如画、古朴秀丽的莱西市水集街道产芝自然村,虽然靠近城区、毗邻产芝水库,但几年前村集体年收入还不足3万元。莱西市根据镇村实际,推行“街道*工委+平台公司+新村*委+合作社+龙头企业+科研院校+农户”的镇村联动发展模式,走抱团发展的新路子。新建组培中心,建设余亩高效农业园区。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吸引社会资本发展特色旅游,打造“产芝老家”特色旅游品牌,建设乡村旅游景区。产芝村*支部成立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村集体以资金、资产等入股,村民以劳动力、土地等入股。每逢周末、节假日,产芝自然村的“开心农场”、露天烧烤、采摘园、农家乐餐馆几乎家家爆满,村里套闲置房屋、多亩耕地一下子成了能分红的“宝贝疙瘩”,年产芝自然村集体年收入增长到80多万元。现如今,家门口就能赚到钱,开门就能看风景,原来外出打工的人陆续回来了,王世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距离村头百米开起了兴芝小院,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他说“都是做餐饮,外面哪有家里好。”

基层*组织的*治引领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的功能充分发挥后,为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把农民组织起来、资源整合起来、产业发展起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闲资源”变成“活资本”,村庄更有精气神,村民更有归属感和获得感,*组织也更有凝聚力。

“村级组织带领群众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莱西会议”为村级组织确定的中心任务。莱西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区域化*建,打破了小规模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更加有力地促进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区域发展由“各自为战”向“集群作战”转变;重构了*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实现了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年莱西村庄发展融合遍地开花:南墅镇东石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80余万元;日庄镇沟东新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河头店镇龙泉湖新村集体经济收入多万元;姜山镇垛埠新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水集街道产芝湖新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沽河街道庄扶新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莱西经济开发区南龙湾庄集体经济收入多万元,集体资产2亿多元……如今迈步莱西村庄,处处都是繁荣景象,群众幸福指数、满意度不断提升,在年青岛市民生工作评价中莱西位居各区市第一名。

农村基层*组织统领乡村治理融合

“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搞好民主*治配套建设”,是“莱西会议”的重要创新。进入新时代,农村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单纯依靠村民自治,已经难以适应乡村治理的现实需要。农村基层*组织必须强化*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有效整合各方治理力量,健全*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乡村治理共同体,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乡村治理由“村民自治”为主向“多元共治”转变。

莱西市马连庄镇仲格庄自然村近些年比较乱,支部书记如走马灯似的换。这样的村庄怎么办?马连庄镇实施基层*组织区域化重构,组建马连庄新村*委,崔格庄自然村“治村能人”于乐美走马上任*委书记,她从*员抓起,调动*员发挥先锋作用,强化*组织战斗堡垒建设,立村规民约有序推动村庄自治法治德治,有效地解决了“气死公安、难死法院”等难题,把这个原本出了名的“穷、乱、差”村庄,变成了“绿、富、美”的村庄。

农村财务是基层治理普遍存在的难点和痛点问题,对此,于乐美始终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对村里的财务支出通过进行研究,凡是超过元以上开支,必须两委成员集体签字确认,并及时进行公示公开,接受村民监督,多年来未发生一起财务问题。

“全市推行完善*组织领导的自治机制,把加强*的领导有关要求写入村民自治组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相关组织章程,厘清*府管理权和村民自治权的边界,实行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制度,推动村民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从而实现村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莱西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崔坤山告诉记者。

为强化*治引领、组织引领,莱西市大胆探索,在全国率先全域推进农村*组织书记专业化建设,对农村*组织书记由“区域封闭”向“开放融合”转变,全域统筹调配,推进乡村治理。原日庄镇东白石山自然村*支部书记孙永建,把贫穷落后的村庄建成“山东省文明村庄”,日庄镇*委调任他担任该镇河头新村*委副书记,带动发展周边一整片,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高效农业发展都有很大起色。原马连庄镇草泊新村*委书记孙万荣工作出色,被市委组织部调任水集街道韶存庄新村*委书记,他推动*府治理和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短时间内把村里的陈账、乱账全部处理完,完成了“三资”融合,发展起经济合作社,村规民约立起来,村民正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前进。青岛正局级干部张建东,抱着到农村干实事的初心,到莱西经济开发区七星河新村任*委书记,吃住在村里,治理村庄软弱涣散问题,组织群众发展智慧农业、高效农业,想干的事儿正如火如荼进行着。57岁的张建东语气坚定:“我想把这一辈子积攒的工作经验和资源,都用到七星河新村发展上,全力打造一个乡村振兴的‘七星河模式’,让城里人愿意来,村里人不愿走。”

如今,莱西在全市村庄完善了*组织领导的法治机制,健全了协商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集中开展《村规民约》修订活动,推进全市村庄“三会一约”全覆盖,构建起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三民善治”新格局,推动村庄由自治、法治向德治迈进。“完善*组织领导的德治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莱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纪玉水对乡村德治信心满怀。

莱西市马连庄镇朱耩自然村徐林75岁的父亲患脑溢血、母亲患乳腺癌,家庭年均收入只有元。徐林因无资金无技术,而只能靠传统种植业生活。由于自己生活困难,从没给过老人生活费等,未能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引起老人不满。村民道德评议会对其进行了评议和说服教育,及时帮其找准穷根,从改善家庭生产条件入手,帮其致富。村里推荐他参加了*府组织的培训班,通过培训掌握了大棚甜瓜种植技术,在村里帮助下建设了2.5亩大棚,当年收入达到5万多元。徐林生活改善以后,自觉给足父母赡养费、医疗费。

通过用道德评议会的方式,莱西市把诸如精准扶贫、孝道养老等内容具体化,是非功过由群众评说。同时,充分让法律顾问参与进来,积极开展赡养法规宣传、违法案例解读、孝老敬老劝诫,让法定之责深入人心,树立“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鲜明导向,并在全市各镇、街道成立了扶贫维权志愿服务队,专项构建“老人维权四维网络”。

莱西市夏格庄镇双山村*总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家风”“家训”重要论述,深入挖掘传承余年的“清、慎、勤、智、仁、勇”张氏家训内涵,一直坚持以德治村,走出了一条从传说到传承、从积德到积分、从古风到新风、从治家到治村的乡村善治之路。通过打造双山*德教育基地,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开展*群道德教育,让家家传家训、户户定家风成为了新风尚。通过健全道德积分管理体系,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身边事入手,将村庄重要事务量化为积分指标,使道德的软约束有了硬抓手,用“小积分”解决了“大问题”。通过整合老*员、老教师、老*人等治理力量,成立“五老”话心室,让大家有话敞开了说、有事商量着办,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通过做细做实网格化治理,依托镇*委建立的“青云”微网格管理服务平台,健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掌上治理”机制,提升了村庄治理水平。

年莱西市承办了全省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获评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试点市。今年一季度,在青岛市公众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度调查中,莱西市公众安全感、社会治安满意度、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满意度三项均列青岛各区市第1名,其中,公众安全感、社会治安满意度两项获得满分。

农村基层*组织统领乡村服务融合

“搞好社会化服务配套建设”,是“莱西会议”的实践探索。当前,农村各类服务资源和力量相对分散,这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服务需求不相适应。农村基层*组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权力下放,整合区域内各类服务资源和力量,构建“大服务”格局,推动乡村服务由“粗放供给”向“精准配置”转变。

“有的村庄*员全是支部书记自家亲戚,有的村庄宗派争斗,服务群众意识单薄。”有着15年基层工作经历的河头店镇*委书记崔旭升告诉记者,“要真正把基层群众服务好,必须深化改革,建好村级*组织班子。”

为强化干部为农服务宗旨意识,莱西市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组织的力量。莱西改革创新*组织设置,把个自然村的*组织调整为个新村*组织,织密农村基层区域化*建服务“互联网”,形成“镇*委——村*组织——网格*支部——*员中心户”的组织链条,及时选举产生新村“两委”,合理划分网格,建强网格*组织,确定*员中心户,构建起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区域化农村基层*组织服务体系。

“区域化*建体制下,对莱西村干部是有阵痛的。一次阵痛,是原支部书记当网格员了。二次阵痛,是资产融合把利益固化的藩篱打破了。”莱西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崔坤山介绍,重塑新的基层*组织架构,真正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组织书记专业化建设,并参照事业单位标准落实专项激励。新*并不意味着给农村*组织书记送上了“铁饭碗”。崔坤山说,莱西实施严格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强专业管理监督,对不称职、不胜任的,坚决及时进行调整。

“我要把这项工作当作终身事业。”河头店镇龙泉湖新村*委书记宫荣基自家有一个育苗基地,他决定把在外上班的儿子叫回来接管,自己则把全部精力投入服务村庄发展。为合理有序推进集中居住,降低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成本,龙泉湖社区在建设、搬迁中始终坚持从群众需求出发,住房面积、户型、基本装修都经过村民大会、村代表会议协商,通过后才实施建设,建好后才搬迁。一二期竣工后,两个自然村的户、人已入住社区新居。住下了,还要过得好。53岁的王任君说,住进社区以后,地流转出去一部分,每亩能拿到元的流转费用。“我这个岁数种地算年轻的了,很多人种不动了。流转不仅轻松,而且可以在周边农业企业打个小工,一年下来,有五、六万元收入呢。”

在莱西村庄,一张张看不见的网格已被划定,所有涉及基层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的事项,统一都纳入网格服务管理内容,实现了乡村服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每名网格员只负责30-50户,他们既熟悉每户村民的情况,又了解各项惠民*策,为民服务代理开展得有声有色。

日庄镇鲍格庄自然村村民刘云花要办老年证,一个电话,网格员丁云就全程代办了。“孩子们都上班,俺腿脚也不好,一有急事难事愁事,首先会想到找网格员。现在村里人不论是办理业务、邻里之间有矛盾,还是卫生不干净了、墙壁裂缝漏雨,甚至家里的宠物狗丢了,只要一个电话,网格员都能帮忙解决。”

莱西市沽河街道郭旺庄自然村,以强化*支部核心作用为目标,建立*员干部“街长制”,将全村划分为12条街巷,由威信高、责任心强的*员干部担任街长,包联所有普通群众、低保户、五保户、精准扶贫户。每个街长建立了村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