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弓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五篇人生绝妙好文唐伯虎你是认真的吗最后 [复制链接]

1#

古人的平均寿命不长,能活到70岁就算是运气很好了。所以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很是感叹上天的眷顾。既然生命短暂,那就意味着时间的珍贵。所以,中国的哲人们对时间的流逝感慨良多。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夫”,庄子说时间如白驹过隙电光石火,王国维更加文艺一些,慨叹“最是韶光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时空带给人们伤逝的悲哀。

人们对付时间的方法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像孔子一样拼命努力想抓住时间的尾巴,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倒是没有将生命拉的很长,活了73岁,但他提升了生命的高度和质量。另外一种是对时间的选择性视而不见。佛家说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既然生命如此短暂,你还整天苦哈哈地自找苦吃,简直一点不聪明。这种思想在动乱的时代表现的特别明显,你看魏晋时代的那些诗歌,从曹操父子到古诗十九首,类似“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这样表达及时行乐的诗歌比比皆是。

生命既然只能买到有来无回的单程票,那也就意味着,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奖赏。古人很擅长总结生命的不同阶段的特征,并给不同的阶段制定策略,以让自己活得更明白更有意义。这些在不同生命阶段的生活策略,看起来很有意思。有的人特别认真,如现实主义者孔子;有的人就放浪形骸,如大艺术家唐伯虎。还有的干脆绘声绘色地描绘生命的不同阶段的有趣特征,读来不禁让人莞尔一笑。好玩的国学精选了几篇绝妙好文,奉献给读者朋友们。

孔子是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的。他说:“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自己在十五岁的时候,就抱定了宏大的志向,三十岁就已经能够自立于社会,四十岁看透了人生而不再有迷惑,五十岁则通晓天机,明白了上天和自己身上的使命,六十岁变得通达和宽容,容得下不同的声音,七十岁那就达到了心灵超越的自由境界,怎么做都不会违反规矩。看人家孔子这一生,才是真的丰富多彩有意思。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对人生看得更加理性,他说人的一生中,在不同的阶段,要做正确的选择。“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戒之在斗,血气既衰,戒之在色。”人生的三个阶段,要有不同的戒惧,真是说透了人生。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赤条条来、赤条条走的过程,再牛的生命,最后也得挂在墙上。乐观点是“托体同山阿”,其实本质上还不是荒烟蔓草中,尘归尘土归土而已。所以,按照孔子的说法,到了老年了,那还争什么,争来争去无意义,贪得无厌没价值。

孔子对人生阶段的总结很有正能量。但大才子唐伯虎的就完全不一样。唐伯虎一生游离在体制之外而放浪形骸,他终其一生都以一个有才的流氓、春宫图高手、撩妹天才、看透世事的诗人的形象示人。他写了一首诗叫“一世歌”,总的思想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及时行乐硬道理。

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幼年后除老。

中间光阴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

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满把金樽倒。

世人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

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

春夏秋冬捻指间,钟送*昏鸡报晓。

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

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

同样是感叹人生七十古来稀,唐伯虎对生命的态度,可就比那个整天苦哈哈的诗人杜甫放达的多。在唐伯虎的脸上,写满了对时间流逝的无畏和不屑。为什么要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束缚呢?人们之间的争斗,无非是苏东坡所说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罢了。还不如活在当下及时行乐。就像是北宋著名的太平宰相晏殊所写的《浣溪沙》那样: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要什么光辉理想,要什么远大前程,活在当下,一些很不起眼的小确幸,就足以让我们心满意足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伯虎确实有些和人生对抗的意思,其实他远远没有看透生命。一个显而易见的规律是,越是表面上放达的人,他的内心越痛苦,因为他比别人更加重视生命的意义。其实,人生最好不要看透,就像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子,她红唇玉齿、珠圆玉润,但你要是用现代的X光一看,瞬间美感皆无。所以,人生的悲剧往往是看得透但想不开,拿得起但是又放不下。

宋朝文学家洪迈则更像个深刻的哲学家,他把人的生命分成五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制订了生存策略,分别叫生计、身计、家计、老计和死计,每个阶段的计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人生天地间,寿夭不齐,姑以七十为率:

十岁为童儿,父母膝下,视寒暖燥湿之节,调乳哺衣食之宜,以须成立,其名曰生计;

二十为丈夫,骨强志健,问津名利之场,秣马厉兵,以取我胜,如骥子伏枥,意在千里,其名曰身计;

三十至四十,日夜注思,择利而行,位欲高,财欲厚,门欲大,子息欲盛,其名曰家计;

五十之年,心怠力疲,俯仰世间,智术用尽,西山之日渐逼,过隙之驹不留,当随缘任运,息念休心,善刀而藏,如蚕作茧,其名曰老计;

六十以往,甲子一周,夕阳衔山,倏尔就木,内观一心,要使丝毫无慊,其名曰死计。

十岁之前,无非是父母怀中的宠物一样,就是活着而已;

二十岁的时候,那绝对是“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

三十到四十岁,欲望越来越大,最好是房子、票子等五子登科,最好是紫袍蟒带庙堂之上俯瞰众生;

五十岁,人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确定性越来越大,成功失败已经是一目了然泾渭分明,此时,就应该如动物过冬,要收敛身心准备冬眠了;

六十岁,夕阳西下行将就木,关键是心灵安稳,回首来时路,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地,中间无愧自己,就像是古希腊哲人所说的那样,幸福就是身体无疾病,灵*无困扰。如此安好,如此就算是人生之路画了个圆圈,从起点回到终点,可以安心地准备挂在墙上了。

宋朝著名诗人郭功甫,在当时享有盛名,据他自己说是李白后身,曾经被苏东坡狠狠地嘲笑了一番。但他写了一首诗,叫《老人十拗》,说老人十个方面的怪现象,相当有趣,但在开心之余,让人不禁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伤。

不记近事,记远事;不能近视,能远视;

哭无泪,笑有泪;夜不睡,日睡;

不肯坐,多好行;不肯食软,要食硬;

儿子不惜,惜孙子;大事不问碎事絮;

少饮酒,多饮茶;暖不出,寒即出。

天!郭老先生太残酷,竟然将老人的一反常态之事,描绘的入心入骨穷形尽相,让人到中年的我,真的宁愿相信电视里的某些神级的忽悠,买上一车某保健品,好让自己年轻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