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青春痘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722/9219235.html何为轴心时代?
从时间上看,轴心时代是指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间,在北纬30度左右的地区,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佛陀、孔子、老子等先哲,人类文明精神获得了重大突破,至今都无法超越,未来也不可能超越。这个时代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史最辉煌的时代。
从专业学术角度看,轴心时代指的是在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各种不同的文化经历了根本的变化,以至于人类的文化、经济及*治发展都受到决定性的影响。换句话说,轴心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人类在这个时刻中,重新定义了自己的命运,并进一步改变过去习以为常的宿命。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其代表人物分别为中国的老子和孔子,西方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印度的佛陀。轴心时代这一历史现象很早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在雅斯贝尔斯之前,并没有专门的、系统的研究;今天,轴心时代已成东西方史学、人类学和哲学等学科的一个无法绕过的课题。
既然柏拉图和孔子生活的时代相距差不多,唯一不同就是地域和文化上的差异,而且两位都被认为是人类轴心时代的伟大人物,他们都开创出了自成一派的哲学体系,而中国的孔子更是让其思想运用到了后世的国家治理当中,那么,这两位影响后世历史进程的人到底哪个更厉害呢?他们的思想有哪些过人之处呢?今天哲学诗画就和大家一起小议下。
1,柏拉图的善与孔子的仁
古典文化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其崇高的理念,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追求“善”,而中国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孔子追求“仁”。
在柏拉图那里,善是一个最高的理念,他所说的善包含在劳动者、武士和卫国者身上,而他所说的善包含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这“四德”。柏拉图的“四德”与孔子所说的“知、仁、勇”三达德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孔子在《论语》中对其有过阐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柏拉图所说的智慧指的是对于形而上的真理的体察,能够跳出洞穴之外来看问题,也就是《中庸》里所说的“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至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二者都强调对于终极的把握,也都将这种智慧赋予给品德高尚的人和管理国家的人。柏拉图所说的勇敢主要是指武士对城邦的守护,孔子也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因为义指的是应该做的事,也就是尽职尽责的意思,由此看来作为一个武士守护自己的家园就是他应该做的事。柏拉图所说的节制就是儒学里讲的量力而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2,柏拉图的知识论和孔子的天道论
柏拉图所说的善的理念是一种终极的东西与儒学所讲的“道”的观念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单独的说“道”不足以概括善的观念,还应该加入“仁”的内涵。“这个给与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它乃是知识和认识中的真理的原因。真理和知识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这两者更美。”可见在柏拉图的视野里善的理念是高于真理和知识的,它是获得知识和认识真理的目的,也就是说获得知识和认识目的是为了获得善的理念。
而孔子同样道出了“天道”的精华,《论语》里有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里子贡所说的“文章”指的就是知识,由此看来儒学所要学的并不仅仅指知识,而是“天道”。另一方面《论语》里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说法,“志于道”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道”,也就是得道于心,让自己能够不违背“天道”的情况下随心所欲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儒学提倡通过不断学习并立下志向,实现“天道”,从而实现“仁”,这与柏拉图所说的“真理和知识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这两者更美”具有内在一致性的。
《中庸》里讲“为*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是通过以身行道达到一种仁,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获得善的理念,从而达到一种至善。所谓的至善就是《理想国》里提出的“每一个灵*都追求善,都把它作为自己全部行动的目标。”儒家则是强调“道”在人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
善者并不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只是好的,事物的原因,不是坏的事物的原因。也就是说善的理念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是一致的,它是一种规律,但是它也摒弃恶的部分。
这种对于善的追寻在儒家思想里也有相关的阐述。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把这种儒家思想给发扬光大了,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因为“格物”是向善的起点,这种只有符合“礼”的规范为善去恶才能达到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才能符合自然规律,从而符合“天道”。
3,柏拉图强调节制,孔子提倡以礼待人,修炼内心
柏拉图强调节制,希望整个城邦能够维持在一个良好的秩序下,不因人的欲望的过度而影响整个城邦的秩序。注重道德教化,从小从各方面浸润人的心灵,学习高尚的道德。《理想国》里说“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至于朴素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素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
孔子在《论语》里也有“郑声乱雅乐”、“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强点音乐的重要性,因为《礼记·乐记》里说有规律的声音才叫“乐”,没有规律的声音只能叫“音”,也就是强调音乐应该和谐。而柏拉图所说的朴素的音乐文艺教育用儒家的观点来说就是从出生到小学的教育。传统的小学教育不仅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全面发展,陶冶情操,读圣贤书,从小教育孩子要树立远大的志向。教育孩子向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孟子》里,孟子批驳齐宣王好世俗之乐不好古圣先王的礼乐,同时也告诫统治者要节制“使民以时”,不乱砍伐森林等。可见儒家也同样重视节制,不纵欲,积极向上,教导人们重视心意的满足,不主张铺张浪费。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不仅讲了节制的基本作用,还就节制在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理想国》提到“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儒家思想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追求一种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强调一种和谐统一的人际关系。而这种秩序的养成又需要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约束,而内在的约束也就是儒家思想中的“礼”。
儒家思想中的礼是为了“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礼记·曲礼上》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天下安宁。对欲望的节制也就是儒家所讲的中庸之道,对欲望的追求适可而止,对于财物的需求够用就行,对于普通人的要求也只是做到安身立命就足够了,对与君王来说奢侈浪费就是糟蹋民脂民膏。《论语·里仁》篇里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就是对于富贵应该从正面去追求,用“仁心”来节制欲望。
4,柏拉图主张正义,孔子提倡诚心,正身
正义在《理想国》是一个主要的命题,也是使一个城邦安定的关键。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正义分为了好几个层次,其中最低的层次也就是优化实说和有债照偿,这种实事求是的要求也就是儒家所说的“诚”的概念。《中庸》里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也,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儒家思想同样认为认为诚实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一个人不断发展的前提。“诚”既符合天道的根本也符合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儒家最高的“诚”就是“慎独”,也就是无需他人的监督的诚心,正身。
《理想国》中不仅探讨现实中的正义,还探讨概念(抽象化)中的正义,即由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它是关于内在的,即关于正义本身的事情。这就意味着,正义的人不允许自己的灵*里有任何不正义的事物出现,真正的正义是源于现实中的正义而且对现实中的不正义提出抗争和革新,更准确说是一种对于善灵*的敬畏。而孔子之所以重视“经”的重要性就是将道德、正义放在了一个较高的天平上,也就是恒久不变的道理。在具体的行事过程中可能对于所做的事有所偏差或是具体情况而定,而这就是儒家所讲的“权变”,具体做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也就是在儒家的大框架内,只要符合儒学的基本精神就可以了。
看完了以上四点,你觉得西方的柏拉图厉害呢还是中国的孔子厉害呢?你认为这两人的思想谁的更能延续长久,做到永恒且普世呢?欢迎后台和众多哲粉一起互动,说出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