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弓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踝管综合征的中医诊治策略与经验 [复制链接]

1#
得了白癜风好治吗 http://m.39.net/pf/a_4791291.html

踝管综合征是指胫后神经或其分支,经过内踝后面的屈肌支持带下方的骨纤维管时受压而引起的证候群,亦称跗骨隧道症侯群。出现足底灼痛,夜间或行走时疼痛加重。多是由于踝管内压力过大或组织过多,造成踝关节背伸或蹠屈时胫后神经及其分支受压所致。本病在临床上不易引起注意,故常易引起误诊。多见于经常运动的青壮年。单侧多于双侧,男性多于女性。多数为从事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者。

一、病因病机

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是足部活动突然增加,踝关节反复扭伤,骨折畸形癒合;或局部慢性劳损,使踝管内肌腱因摩擦而产生腱鞘炎;或足外翻畸形,使支持韧带紧张、肥厚,加深了对胫后神经的压迫。上述种种原因导致腱鞘充血、水肿、肥厚,使管腔狭窄,压迫管内胫后神经而发病。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筋脉损伤,瘀血阻滞,经脉不通而发病;或由于劳伤气血,经筋失养所致。病变位于足少阴、太阴经,因为足少阴经筋“起于小趾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

二、临床症状及诊断

.临床表现

患足的蹠面有烧灼或针刺感,活动后加重,休息时亦可有疼痛,甚至从睡眠中痛醒,起立或步行则可加剧症状,疼痛或可向小腿内侧放射,但一般不超过膝关节。足底感觉减退或消失,其范围在蹠内侧神经为内侧三个半趾、蹠外侧神经为外侧一个半趾、跟内侧支则为足跟内侧的两点辨别能力明显降低。

2.检查

()神经干叩击:叩击或重压内踝下方的胫后神经可引起疼痛及麻木发作。

(2)将足外翻或背伸,甚至直腿抬高时,足底的蹠面可有疼痛及麻木感。

(3)内踝后方可触及菱形肿块或小结节。

(4)蹠内侧神经或蹠外侧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特别是外展拇肌、小趾外展肌和第一、二骨间肌。有时足内侧纵弓处可见饱满,提示肌肉肥大或异常。蹠内侧神经营养性发生改变,表现为皮肤乾燥不出汗,发亮、脱毛、皮肤青紫、发冷甚至溃疡。

(5)止血带试验阳性:即採用小腿双侧止血带,充气后使压力维持在收缩压以下,阻滞静脉回流,而动脉保持通畅,患肢蹠面如出现疼痛及麻木感觉则为阳性。

(6)肌电图:可显示蹠内侧神经或蹠外侧神经所支配的足小趾肌震颤。

(7)X线片:有时可显示造成骨性压迫的原因。

3.鉴别诊断

()踝关节内侧韧带损伤有典型的足外翻扭伤史,局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点多在内踝前下方。踝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但无神经受压症状。

(2)内踝部的腱鞘炎多由于劳损或反复轻微的扭伤而造成内踝部的腱鞘发生无菌性炎症。内踝后下方疼痛、肿胀,行走不便,但症状均较轻且无足部麻木等表现。

(3)蹠筋膜炎疼痛部位在足底,以跟前下方最重,按压足底部时疼痛加重。

三、治疗

(一)针刺疗法

.瘀血阻滞

主症:足底及内踝后方酸楚疼痛,行走或站久后加重,足底部灼痛,日轻夜重。舌黯红,舌苔薄白,脉弦。

治则:舒筋通络,活血祛瘀。

处方:三阴交、太溪、照海、然谷、阿是穴。

操作法:诸穴均用捻转泻法,针三阴交、太溪得气后,并使针感向足心、足趾传导。阿是穴先点刺出血,后用齐刺法。

方义:本病位于足少阴经,故治疗以少阴经穴为主,针刺泻法旨在活血祛瘀、通经止痛。阿是穴是瘀血凝结处,点刺出血,意在破血祛瘀,再于局部施以齐刺法,可加强祛瘀通经的作用。

2.气血不足

主症:足内踝后方酸胀疼痛,局部皮肤发白、发凉、乾燥,有梭形肿块,足底肌肉萎缩,有麻木感。舌质淡,脉弦细。

治则:益气养血,柔筋养筋。

处方:三阴交、太溪、照海、阿是穴、足三裡。

操作法:诸穴均採用捻转补法,阿是穴用齐刺法,术后并用灸法。

方义:本病位于足少阴经,故治取足少阴经穴为主,取其原穴太溪补益肾精,濡养筋骨;取八脉交会穴照海调阴柔筋取三阴交、足三裡补益气血,濡养经筋;取阿是穴用齐刺法并用灸法,医治病之筋结,疏解病之根源。

(二)推拿治疗

治则:舒筋活血,通络止痛。

部位与取穴:内踝后方到足弓部;阴陵泉、三阴交、太溪、昆仑。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点法、按法、拨法、摇法、推法、擦法。

操作:

()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揉法从内踝后方到足弓部操作,约5分钟。

(2)用点法或按法点按阴陵泉、三阴交、太溪、昆仑等穴各约分钟,用力以酸沉为度,手法宜轻柔,以舒筋活血。

(3)用弹拨法从内踝后方沿肌腱行走路线到足弓部治疗2-3分钟。

(4)一手拿足趾,另一手拿足跟部,摇晃拔伸踝关节后使之外翻并背伸,拇指自踝管远端向近端直推2-3分钟。

(5)用擦法擦热局部。并可配合局部湿热敷。

(三)中药内治

临床上按二种分型进行辨証施治:

.气滞血瘀。

主症:足底及内踝后方酸楚疼痛,行走或站久后加重,足底部灼痛,日轻夜重。舌黯红,舌苔薄白,脉弦。

治则:舒筋通络,活血祛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方药:桃仁2g、红花6g、生地2g、川芎9g、当归0g、白芍2g、猪苓2g、泽泻2g、三七6g、延胡2g、枳壳0g、茵陈2g、甘草6g。

2.气血不足

证候:足跟内侧、足底麻木,重者局部乾燥,汗毛脱落,足底肌肉萎缩。伴有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舌质淡白,脉濡细或虚大无力。

治则:益气通络、养血壮筋。

方药:八珍汤加减。方药:熟地5g、当归0g、白芍2g、川芎0g、*参2g、白术2g、茯苓5g、甘草6g、海风藤5g、桃仁2g。气虚重者加*芪;血虚重者加鸡血药、首乌;心悸不寐者加远志、炒枣仁;大便稀薄者加扁豆、肉豆蔻;若有水肿者加桂枝、补骨脂。

四、典型病例

患者陈某,男,60岁,年9月0日初诊。

主诉:左侧踝部内侧及足底部剌痛反复3个月,加重0天。

病史:自诉3个月前左侧踝部内侧及足底部出现剌痛,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减轻,检查:左侧踝部内侧有压痛,足底感觉稍减退。饮食可,夜寐安,二便正常。舌质红,舌苔薄白,脉弦。

诊断:左侧踝管综合征。

辨证:瘀血阻络,不通则痛。

治则:活血舒筋、通络止痛。

治疗:

.针灸疗法:取穴:三阴交、太溪、照海、然谷、阿是穴。操作:诸穴均用捻转泻法,针三阴交、太溪得气后,并使针感向足心、足趾传导。阿是穴先点刺出血,后用齐刺法。隔日次,0次为疗程。

2.推拿治疗:用按揉法从内踝后方到足弓部约5分钟;点按阴陵泉、三阴交、太溪、昆仑等穴各约2分钟;用弹拨法从内踝后方沿肌腱行走路线到足弓部治疗2分钟;摇晃拔伸踝关节2分钟;最后用擦法擦热局部。隔日次,0次为疗程。

3.中药内治: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2g、红花6g、生地2g、赤芍2g、当归6g、猪苓2g、泽泻2g、三七6g、延胡0g、枳壳0g、茵陈2g、白术5g、甘草6g。5剂,日剂,水煎服,分二次服。随后复诊时,视其症状的变化,进行辨証加减。

经过治疗3周后,患者左侧踝部内侧及足底部剌痛明显减轻,压痛亦好转,行走时稍有疼痛。治疗6周后左侧踝部内侧及足底部刺痛感消失,左踝活动行走自如,达到临床痊癒。年后随电话随访未见复发。

五、经验及体会

踝管综合征的患者一般起病缓慢,多发于一侧。在早期,表现为足底、足跟部间歇性疼痛、紧缩、肿胀不适或麻木感,疼痛有时向小腿放射,有时沿足弓有抽搐,久站或行走后加重,有夜间痛醒病史,多数患者在脱鞋后能缓解。随著病情的进展,疼痛常逐步加重,进一步可出现胫神经在足部的支配区感觉减退或消失。晚期可出现足趾皮肤发亮、汗毛脱落、少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徵象,甚至有足内在肌萎缩[3]。

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过度劳累,或由于外伤足部等所引起。由于人体在过重的劳累或足部外伤后,可致使足跟部的局部经脉出现瘀滞,血脉不畅,气血瘀滞,血脉不畅则不通,不通则痛。

早期患者的症状多不明显,可在运动后,或劳累后感到患侧内踝下部不适等感觉,一般在此期患者多不注意,很多患者忽略治疗,而在症状逐渐加重后,再引起患者的注意而就诊。就诊时患者往往主诉患足的蹠面烧灼样痛,或针刺样痛,疼痛多在内踝的后下方,偶尔有向小腿内侧放射,但一般不超过膝关节。

.针灸方面:本症在临床不易引起注意,经常误诊。本病应与下述病变相鉴别,如坐骨神经病损所引起的足跟内外侧痛(该病的疼痛有典型的特徵:由上腰部或臀部的沿坐骨神经干下行通路的疼痛)、周围血管病(如下肢静脉曲张,栓塞性脉管炎等)、足跟部胼胝、急性纵弓扭伤或蹠底筋膜炎及局部风湿样病损等。对于踝管综合征的患者运用以上所列的穴组针刺治疗,时间较短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一般在3-5次左右均能消除其局部的肿胀或疼痛。但对于时间较长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并同时出现足麻木较重的患者,则需要的治疗时间较长。应嘱患者在坐位时抬高患肢,平时多注意休息,不作剧烈运动等。此类患者大多数均有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有部分患者的治疗不太理想。一般均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2.推拿方面:治疗手法宜轻柔。手法对本病疗效较好,可以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降低踝管内压力,减少对胫后神经的压迫,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

3.中药方面:临床上按气滞血瘀及气血不足二种分型进行辨証施治。亦可适当配合外洗药有利于本病的恢复。常用药如:红花、天南星、白芷、当归、赤芍、元胡、薑*、虎杖、乳香、透骨草等,水煎后,每日泡脚30分钟。治疗期间适当减少跟关节活动,避免跟关节重複扭伤,局部注意保暖。

4.注意事项:()减少踝关节活动,防止踝关节重複损伤。如足球运动、篮球运动走路或跑步过程中踩伤和扭伤脚。(2)避免穿高跟鞋,挤脚的鞋更易造成踝管综合征。(3)养成好习惯,儘量少穿靴子、选择宽鬆合脚的鞋子;在进行体育锻炼前先热热身;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学会保护自己。

?版权声明:

文章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