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弓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角弓制作23一些细节的解说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安全         http://m.39.net/pf/bdfyy/

先说说稍子插接的问题。

不少网友和我反应说我这稍子插接太长了,的确,按照传统的做法,这个是很长的。但是我们要考虑到几个因素:

首先我这个稍子是热弯料,对半裁切出来的,相对传统的做法而言,稍微窄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比划下,如果太窄一者胎角之间会有缝隙。二者会导致稍子和角的接触面积不够。通过加长插接不仅仅更容易插正,而且增加了和角的接触面积。另外,还可以更好的定型,这个问题大家也可以体会下。

还有个好处,我在群里说过,长的插接在刷胶粘合的时候更好操作,不容易滑。越是长的插接,切角越小,更容易固定。

我做的最长的插接可能得有二十多公分,一般大概十七八。但是这个插接的长度是指在做胎角的时候的,胎角清理结束以后,如果再去测量,肯定会短很多,因为做渐窄的时候回打磨掉不少。

另外一个朋友们问的比较多的问题是,插接的部分能否参与形变,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个人的很多弓,虽然插接那么长,但是实际上这个插接的尖端,大部分都处在了变形区域的,当然了,脊稍你打算从哪里开始只是需要根据喜好调整就行了,不用考虑说插接的尖端在哪哪而需要怎么的。如果实在不放心,成弓以后,你也可以在插接的尖端做个横缠的,明代很多弓就是这么做的。(“四节“”就是插接的尖端,握把两侧横缠)

从下图应该大致可以看出来,这个插接到最后实际上并不是很长了。而如上面那张弓,插接的尖端实际就是在变形区了。

如下图,还是说插接,在做胎角的时候,这个插接可能到了稍子根部的,但是打磨完成以后,这个插接变得非常短了。就是我手指比划的这么长。

再说说梢头。

群里朋友老说我这个梢头如何如何,主要的原因是审美疲劳,我总是在这么做,整个梢头下来呈一个三角形,然后往后往角面收窄。这个有个好处是稳定,而且对减重几乎没有影响。我测过,哪怕打磨平了,最多也就是3g。

还有就是,因为连续性的问题,以往我铺筋是很多都铺到了弦口附近的。

另外,以往制弓总是磅数偏大,倒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的。

但是既然大家都说过于单调,所以今年后来的几张弓还是弄回了原来的样子,倒是的确显得秀气。

关于握把。

一般大家都认为,窄的握把有利于射准。当然了,这可能是在现代射箭规则下的,但就制弓而言,我并不太喜欢过于窄的握把。

窄的握把就需要给它修高才能保证它的强度。但是与宽些的相比较而言,一者容易侧向偏扭,二者还难以产生形变。而大多数弓,我都想握把参与到形变中来。

还有,往年的时候因为觉得土弓和鞑靼弓那种外凸的握把比较有利于握持,所以绝大部分都是做的这种。但是今年,突然觉得,这仍然可能是使用方法的问题。所以,后面我又刻意的改成了平直型的了。

就是如这种握把。给我的感觉是过渡更加平滑,审美上也更符合我的心意。

从各种图画以及清弓实物上看,这种握把更有中国特色一些,哈哈。个人的感觉是,这种握把的不同,主要是射法的不同而导致的,并不代表哪种做法更加合理。

另外就是有朋友说,一般不是先粘胎稍握把再去粘合角么?

是的,但这也不是绝对,说非得这么做的。比如今年,因为使用模具的原因,我改变了下这个顺序。使之更加符合我工序。对于大家而言,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

于我而言,这样做不仅仅是说模具,还有个好处是整个的曲线更加流畅稳定。以往因为这个问题就导致一些的改变,这个以后有机会我再叙说。

再说说弓重的问题。

一般工序熟练以后,是要考虑到效率的问题的,除了弓型就是减重,尤其是小稍或者说小磅数的弓。

以往的时候我是非常恼火这个问题的,同样都是五十几磅的弓,为什么我的都是g上下,而高手们都是g上下,甚至是g呢?我是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

虽然说技术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去年才恍然大悟,尼玛,你得考虑弓和角片长短,宽度等方面的因素啊。

所以今年,我就大致的记录下这方面的数据。按照我的印象来哈,都是胎角清理结束后,铺筋前的数据。后期我再给完工以后的数据记录列举出来。

公分的弓,短角小稍,大概g。长角小稍,大概g。

公分的,短角大概g,长角的g。

公分的,短角大概g,长角的g。

这个数字未必准确,但是大概是差不多了。具体以后面我再记录的数据为准,因为磅数也是个很重要的数据。

如下图,这就是一张弓长公分左右的短角小稍上弦以后测的数据。后期调整下,可能会有所改变。

这是另外一张,角片稍微长点。

关于铺筋。

铺筋的过程请看之前我拍的那个视频。已经讲的非常清楚了的,我觉得就过程而言我也没什么好再补充的了。

铺筋后的筋面状态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但是其实这个还是主要在铺筋的过程上的。其中最为关键就是筋丝的顺直程度。这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如下图:其实这个胶是非常稀的,但是你看筋丝顺直了,而且这个筋丝还是我自己撕的,相对而言很粗呢,但是它一样的基本上是没有裂纹的。

关于胎角胶层的问题。

我只说说个人的理解。

个人认为胶只是粘合的中介,不能在胎角之间形成胶层。

但是为了增加胶合面积我们通常刮槽,但是这个槽又不需要太深和做齿合,所以往往我们就看到了下图中红圈中的情况。但是这不代表说一定要有这个胶层。

这是个人意见,至于其他前辈和同道们怎么说,那是他们的体会,我只能说我自己的。

绿圈中的就是很理想的状态。

关于渐变。

我觉得用以下两个图应该是比较容易说明问题了。这都是铺筋结束以后的。(不是同一张弓,没注意给发上来了)

下图是拉开以后的状态,虽然需要调整,但是大致上就是这个样子了,调整的不会太多。

最后,秀一把今年的正在进行的一些玩具。。。。。。。

哈哈。本来是打算三张的,结果,,,,,,

目前打算给粘的十二张胎角完成拉倒。但是调整这些弓可能到年末甚至是明年了。调弓的时候我首先得给去年的完成,经历一个寒暑了,也该稳定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