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的疼痛位置
足底有三个主要腱膜,分别自内侧、中间和外侧附着于跟骨。因此确认痛点非常重要,可以对诊断及随后的治疗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足跟内侧痛:与足部过度旋前有关(超过研究得出的人体允许的4度-6度代偿性正常足部旋前)。过度旋前会造成内侧足底筋膜的拉伸及跟骨附着点处的轻微撕裂,引起发炎和疼痛。创伤位置即为疼痛中心,需要针对治疗,使炎症消退。虽然增加舒适缓冲垫可能会有所帮助,但重要的是采用生物力学方法治疗病症。因此,调整及矫正性控制(限制过度旋前)是成功治疗的根本。
医生既要考虑使用的材料种类、材料密度(即材料特性及支撑能力),同时还应考虑减缓并控制旋前的能力。治疗中使用的材料应该能够保证患者在步态站立中期最后阶段再次旋后,为足趾蹬离做准备。
足跟中间痛:与足跟外侧触地、步态中长时间外侧跖骨接触、以及步态站立中期的过度旋前相关。前足外翻畸形(通常小于10。)会引发外侧过度运动,从而导致站立中期内侧运动加速。当足部外侧触地时,地面反作用力会推动足部在进入站立中期时旋前,造成中间足底筋膜在跟骨附着点处撕裂,从而导致附着点处的损伤。这个情况下,旋前及前足外翻畸形均需要加以解决。
足跟外侧痛:通常与高弓足结构或前足外翻角过大(大于10。)有关,二者皆导致外侧足底筋膜在跟骨外侧附着点处应变。通常此类足部结构在步态周期自始至终呈旋前状态,典型特征是鞋底会出现严重的外侧磨损。第一跖骨固定跖屈的情况下,由于足部在站立及步态中会改变位置以试图减轻第一跖趾关节(MTPJ)下方籽骨的压力及疼痛,因此也会导致足跟外侧疼痛。
所有上述情形均会导致足跟内侧痛、足跟中间痛或足跟外侧痛,但足底筋膜本身,即足部纵弓结构也会经历疼痛。尽管不同于足底筋膜炎,但通常这种疼痛同样被患者和一些医生包括在一般跟骨骨刺/足底筋膜炎症状中。这种疼痛可能是由沿筋膜的应力点或类似于掌腱膜挛缩症(手掌筋膜的结缔组织疾病)的钙化所引发。与足底筋膜相关的另一个疾病是足底筋膜纤维瘤病,也被称为Ledderhose病、MorbusLedderhose或足底纤维瘤病七足底筋膜纤维瘤病通常发生于足底筋膜的中间和内侧部位,以足底筋膜上的结节形式呈现。此病症的治疗需要选择易于塑型及调整的足部矫形辅具,以减轻压力。选择ICB足部矫形辅具,可以在足部矫形辅具的背面热塑型(或打磨)出一个凹陷,以适应一个或多个纤维瘤结节表面。
报告显示,通过局部施用经皮给药的维拉帕米15%凝胶减小足部纤维瘤已经有一些成功病例。侵入性治疗方案包括可的松注射和手术治疗。这两种方案的成功率均较为有限,就手术治疗而言,纤维瘤可能会复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