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弓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比较专业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425/n2vfmic.html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用自身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绚烂的文化。


  .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重点难点:


  1.自主识字写字。


  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教学准备:


  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中国地图。


  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板书课题。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


  2.教师范读课文。生字词正音。


  二、自主识字。


  1.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开火车游戏。


  2.汇报推荐:推荐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


  (1)检查字音。


  (2)疏通难字。


  ()扩词竞赛。


  .巩固识字。字词游戏,生字回文。


  三、指导书写。


  1.认一认。认读会写字8个。


  2.记一记。自主观察汉字,记忆字形。


  .说一说。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看一看。观察教师范写难字。评议。


  5.写一写。独立练习书写。一起评议。


  四、分层作业。


  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空虚,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二、导入。


  1.推荐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畅所欲言。


  2.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三、感悟课文内容。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课文。出示自读提纲,自读推荐。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苦的句子读一读。


  4.结合找出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


  5.想象说话,朗读指导。练读、范读、互读评读。张骞受到哪些屈辱?逃出来遇到哪些困难?


  6.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范文影片。多篇感受。


  四、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的知识讲一讲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以巩固理解课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二」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能力方面:


  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


  三、教学思想: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四、教学过程:


  出示《汉初疆域》〈汉强大时的疆域〉让学生比较两副图在领土范围上的不同。为什么到汉朝中期西汉疆域扩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内容。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决定下诏书招募。(让学生分组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应聘。(由学生介绍张骞应聘前的简单情况。)


  公元前1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看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老师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提示:可描写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等。)


  张骞率领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可由学生补充内容)


  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年,张骞率领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担心中国与大秦直接通商道路开辟后会影响他们传统的商业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险恶,甘英因而没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风土人情,为后来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公元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来,东汉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各国同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加强,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物产也传到中国。从很早的时候起,中日两国人民就驾小舟飘洋过海,互相往来。两汉时,日本的多个小国有0多个和汉朝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也在这时传到日本,日本还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俩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我国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东方各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


  丝绸之路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是走进西部系列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容易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作者首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由点及面由情入理,然后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三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自主学习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的本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在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习内容。


  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搭建资料平台,创设自主空间,感悟文章所写,激发热爱之情,可以作为本课的教学设计线索。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1课时。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⑴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⑵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⑴什么是丝绸之路?


  ⑵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⑶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


  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⑵全班交流:


  ①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②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③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④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2、学习2~1自然段:


  ⑴默读课文2~1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感受到了什么?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


  ⑵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⑶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①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②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③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想象到丝绸之路的热闹与繁华的场面,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⑷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⑸同学们在课前收集资料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张骞在开发丝绸之路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但可以说他创造的是一条伟大的路,那么,此时的你,面对这伟大的创举,最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并说出来。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四、体会写法感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六、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七、练习设计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⑴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


  ⑵摹写句子:


  望着高高的五星红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时数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再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7自然段:


  1、默读课文―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所付出的艰辛,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五品读文章,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教材分析


  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第六课时“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中的“丝绸之路”部分。


  本课时“丝绸之路”这一内容体现了世界我们传承的空间联系,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的交通线——丝绸之路,生动展示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丝绸之路是汉武帝时张骞同西域开辟的,从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到唐代丝绸之路进入了繁荣时期,是联系欧、亚、非的陆上交通国际商道,把古代的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教学目标


  1、识读历史地图,利用地图来认识神奇的丝绸之路。


  2、感受先人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和伟大。


  、学习搜集、处理、材料及制作课件的方法。


  4、培养团队精神,培养正确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教学准备


  (1)全班在自愿的基础上分成8活动小组,由各小组学生推选出本组的组长。


  (2)提出下一堂课设的专题,专题有“丝路的由来”“丝路路线”“丝路上的人物”“丝路的作用”“丝路在陕西”“丝路甘肃”“风景优美的酒泉”“丝路在新疆”,由小组长选出本小组的活动专题。


  ()要求:围绕专题搜集材料,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小组的成果以小组成员共同制作的课件和发言展示形式。


  (4)须在下一节课前将制做的课件交于老师,由老师将其整合成活动课的课件。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交通是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的总称。我们通过访问“中国文化研究《中国古代交通》网站”了解了不少信息。我们来交流一下。


  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西北沙漠的骆驼商队、河流交错江南的船只等;


  古代主要的陆路交通网——北方陆上丝绸之路,水路交通网——京杭大运河,海上交通网——海上丝绸之路。


  [点评]很好!交通既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先导,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克服了种种困难,在辽阔的国土上,披荆斩棘,驯服大河湖泊,闯过汹涌的大海和浩瀚的沙漠,沟通了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展示]现代大型舞剧《丝路花雨》录象——丝绸之路。


  [探究园](希望同学们在听各组的汇报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配古筝曲《阳关三叠》)


  (1)丝绸之路开通于何时?从“丝绸之路”这个动听的名字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共同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


  ()这些写满苍桑的残横短壁昔日是怎样的风貌?丝绸之路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使这些商队在茫茫的戈壁、沙漠上穿梭?


  (4)有人认为丝绸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你认为呢?


  (5)你能为设计一条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旅游的路线?


  (6)丝路的兴衰给今天你怎样的启示?


  [板书]丝绸之路


  [活动]各组派一个代表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结合屏幕介绍)


  第一板块丝路——揭开你神秘的面纱


  (第一组丝路的由来)


  生:介绍丝路名字的由来。


  师:(补充)他最早出现在德国历史学家李希霍芬的《中国》一书,经过赫尔曼所著的《中国和叙利亚的古代丝路》而得以确立。如今,这一美好的名称已极为普遍地用于形象地表述古代亚区古代大陆上的东西交通干线。


  (第二组丝路路线)


  [屏幕显示]动态呈现丝绸之路的路线


  生:结合此图介绍丝路的路线。


  (第三组丝路上的人物)


  [屏幕显示]主要人物张骞、班超、玄奘、马可波罗的相关资料。


  生:介绍张骞、班超、玄奘、马可波罗。


  师(补充)张骞开拓了丝路,班超保障了丝路的畅通,玄奘、马可波罗对中西方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组这是一座桥梁——作用)


  [屏幕显示]


  生:结合屏幕上的图片此商路中西方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突出此商路是经济文化的桥梁。


  师:(补充)它不仅是经济文化的桥梁,而且还是政治的桥梁,中国的治国的方略,道德规范也是通过此商路西传的,他是连接了亚洲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


  由学生先介绍,后由老师补充:丝路衰落的原因


  ①自然条件的变化


  ②海上丝路的兴起


  ③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格局变化


  ④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


  第二版块:丝路上的明珠


  第五组丝路在陕西——品读西安


  (设置情境: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丝路的南端城市——西安)


  介绍以下景点并设计旅游的路线: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


  充满神秘色彩的——始皇陵


  咸阳首墓——昭陵


  佛教名刹——法门寺


  第六组丝路甘肃


  (设置情境: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甘肃)


  生:介绍以下景点:天下黄河第一桥——兰州黄河大桥


  敦煌之旅——莫高窟


  躺在诗词里的——阳关、玉门关


  生:结合图片介绍阳关、玉门关遗址,有多少诗人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感慨系之。


  配乐诗朗诵王维《渭城曲》,王之焕《出塞曲》;王昌龄《从军行》。


  第七组风景优美的酒泉


  介绍以下景点:小布达拉宫——拉卜楞寺;垂柳青烟的海臧寺


  塞上江南——金张掖;长城终点——嘉峪关


  神奇的鸣沙山与月牙泉。


  第八组丝路在新疆——我们神往的地方


  介绍以下风景一部神秘的史书——罗布泊丝路遗梦——楼兰古城


  一部消失的神话——艾丁湖风光迷人的天鹅湖


  善土峪沟的千佛洞


  (在学生的介绍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探讨罗布泊、楼兰古消失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善待自然的教育。)


  第三板块:丝路上的思考


  [探究园]


  (1)丝路的兴衰给今天你怎样的启示?


  由师生从一下几方面共同探讨:


  ①当今世界,我们应该占据对外交流的主动权。


  ②西部大开发战略,以重振西部。


  ③一定要善待自然,促进人类的和谐发展。


  [屏幕显示]:(配古筝曲《阳关三叠》)风雨岁月中的洗礼,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丝路,如今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是大漠的古城?高原上的遗迹?古道旁的废墟和为打通、保卫这条通道一代代英雄好汉们的土坟古墓?还是只要从浩瀚的文字里才可以翻到的马革、羌笛、阳关的壮行酒、酒泉的夜光杯?不,他留给我们太多太多。当我们同高原一脉呼吸、同湖泊一起心跳、与雪山共同述说、与胡林同声歌唱的时候,我们从这部经典大书中俨然读到了我们发展的铿锵的脚步,使我们从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现实的对话中,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升华,有更多除去知识以外的收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