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弓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首描写春景的元曲中,反复出现七次春 [复制链接]

1#

文\常清君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自古描写春天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数不胜数。上千年来,这些经典之作至今依然动人心扉、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神往。在此又一个虎年春天已经来临之际,常清君特从被誉为中华文学三大瑰宝的唐诗、宋词、元曲中,摘取其中精华佳作,与大家共同赏析品味,一起感受春天的气息。

元曲与唐诗宋词一样美

常清君发现,虽然人们在平时谈论中华传统文学时,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同时例举“唐诗宋词元曲”这三大各具特色的文学体裁,但在现实中却有意无意地把前两者的地位拔得更高,无论是从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包括高等院校里的《大学语文》教材)来看,还是书店里的古典读本来看,唐诗和宋词所占比例都远远高于元曲。

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里,无论男女老幼,随机找个人来,我想至少95%以上都会当即朗朗上口地背诵出好几首甚至十多首以上的唐诗和宋词,但如果让其再背诵几首元曲的话,可能就会抓耳挠腮、现场卡壳。

也许其中好不容易有人背诵出了一两首元曲,想来也多半只是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以及张养浩的那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而且,还有可能虽然有人背诵出了这两首作品,却误将其当成了宋词。常清君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

其实,在常清君看来,虽然《全唐诗》收录了近五万首诗歌,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只有四种平仄和字数要求极其严格的形式,即20字的五言绝句、28字的七言绝句、40字的五言律诗和56字的七言律诗;而宋词虽然有成百上千种词牌,但绝大部分都是字数介于20多字至70多字之间的,甚至不到如今在网上发表的“微博”规定的字数限制字的一半,且每一种词牌在格律上的要求与唐诗一样依然严格,同一词牌的句式相当固定,字数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都不行,韵律上则要么只能都押平声韵(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一声调或第二声调),要么只能都押仄声韵(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三声调或第四声调),这些都多少限制了作者的创作思路和表达内容。

元曲因为最初来自于市井俚巷,后又经过文人介入创作后不断润色,所以既没有像民歌那样过于口语化,也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过于书面化,在格律(平仄)、句式和字数等方面也比较宽松灵活自由,同一曲牌甚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衬字,少则可增加一、二个衬字,三、四衬字,多则可以增加十几个衬字,甚至几十个衬字,而且所增加的衬字的声韵可以不拘平仄,完全没有唐诗和宋词要求的那么严格和死板。

而且元曲本身又是合于曲调由人登台演唱的(是唐诗宋词元曲中唯一名称里带“曲”字的文学体裁),其风格更接近于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再加上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元朝相比唐朝和宋朝,与现代距离更近一些,文言文色彩不浓,倒是早期白话在元曲中所占成分更加明显,除了一些典故、专用词语以及元代特有的土话外,现代人阅读元曲几乎没有什么语言障碍。

有鉴于此,常清君觉得元曲应该更受现代人的青睐,至少也应该和唐诗宋词平分秋色才对,可现实却并非如此,我想一定是在传承过程过,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常清君打算今后抽时间和精力多写一些有关元曲的评论赏析系列文章,为元曲这一独有的文学奇葩的传播,贡献自己一份绵薄的力量。

一首元曲七个“春”字

常清君这次点评赏析的是元代散曲家薛昂夫写的一首描写春景的元曲《楚天遥带过清江引》:

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明年又着来,何似休归去。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

春若有情春更苦,暗里韶光度。夕阳山外山,春水渡旁渡,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

这是一首双调带过曲,由“楚天遥”与“清江引”两个曲牌组成。多用五七言句法,也融入一些前人诗词,婉约幽丽。

前段《楚天遥》,通篇五字八句四韵,句式与词牌《生查子》类同,后段《清江引》,基本上是五七言句法,末句加上衬字,尤其是采用了元代口语化的俗语“那答儿”(即“哪里、哪边”的意思,类似常清君家乡四川土话中的“哪塘根儿”、“那趟官儿”,这在宋词里是不可能出现的),更显出元曲的独有特色和魅力。

这首带过曲化用了不少前代文人惜春伤春的诗词名句,却能浑然一体,自成新篇,将诗词转化为曲词,既富有诗词韵律,又不失曲的特殊韵味,足见作者的深厚文字功夫。

因该曲词基本用早期白话写就,现代人即使不用翻译也看得懂。常清君在这里再补充说明两点:

一是这首元曲在语言运用上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反复出现“春”字,整首曲子居然反复出现了七次“春”字,这种特意重叠反复用字的手法,也是众多元曲里的一个显著特征,使得全篇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节奏感,读来流畅上口,更突出强调了作者对春天的执着情感。

夕阳山外山

二是曲中的“夕阳山外山”(意为:夕阳的余晖照射在一座座山上,群山连绵不断,山山相连。)一句,曾被我国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李叔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写进了那首著名的《送别》歌曲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歌曲的曲作者原是十九世纪的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JohnPondOrdway)所谱曲的《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ofHomeandMother),后来《梦见家和母亲》这首歌曲流传到日本后,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调(可能作过略微的改动),填上日文的新词,作成《旅愁》这首日文歌。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

年至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接触到了《旅愁》,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遂重新填写中文歌词,歌曲沧凉而旷远,浑厚又悠扬,从此成为久唱不衰的经典歌曲。

常清君云:春去春又来,春光春色处处住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