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子语①鲁大师②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③如也;从④之,纯⑤如也,皦⑥如也,绎⑦如也,以成⑧。”
①语:告语。②鲁大师:鲁国掌管音乐的官,当时音乐废缺,故孔子教之。③翕:(xī惜),同“合”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为乐。④从:放纵。⑤纯:是和,五音合也,清浊高下,如无味相济而后合,古曰纯如。⑥皦如:(jiǎo绞),明白之意,合而和矣,与其无相夺伦,故曰皦如。⑦绎如:连续不断的意思,然岂宫自宫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连,如贯珠可也,故曰绎如。⑧成:是指乐曲终。
孔子告诉对鲁国掌管音乐的大师演奏音乐道理:“音乐的道理是可以通晓心领神会的,开始演奏时,各种乐器合奏,声音宏大完美。继续演奏下去,音律和谐,节奏明晰,绵柔不断,直到最后悠扬悦耳,音节分明,恢弘庞大,一直到最后乐曲完成。”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札让乐工为他演奏《周南》、《韶南》。季札说:没呀!王业开始奠定国家的基础了,还没有完成,而百姓就勤劳工作不在怨恨国君了。”为他演奏
《北风》、《鄘风》、《卫风》之歌,他说这些歌,美好又深厚啊!忧愁而不窘迫。我听说卫康叔的德行就是这样,大概就是卫风吧!乐工又为他演唱《王风》之歌,他说:“美好啊!思虑而不恐惧”,大概是周室东迁以后的诗歌吧!乐工又为他演唱《郑风》,他说太好了,但是琐碎的太过分了,百姓是不能忍受的,这是郑国灭亡的原因吧!乐工又为他演唱《齐风》,宏达啊,这是大国的音乐,作为东海的表率,大概是太公时的国家的音乐吧!这个国家的前途不可限量。”每个国家的音乐都有各自的特点,体现了当地的朴素的民风。孔子对音乐的研究造诣很深,他曾经说过:“宫、商、角、徵、羽五音,象征着君、臣、民、事、物,五音协调不乱,就不会出现不和谐的声音。宫音乱,整个音乐就显得荒散;商音乱,整个音乐就显得颓废;角音乱了,整个音乐就显得忧愁;徵音乱了,整个音乐就显得悲哀;羽音乱,整个音乐就显得急促。如果五音全部紊乱,就会出现慢音,慢音是没有音律的音乐,离国家的灭亡也就不远了。孔子在这里告诉鲁大师,音乐的演奏一定要和谐,整个乐章要一气呵成。音律要完美,悦耳动听,演奏者要铿锵有力,节奏优雅分明。孔子在这里批判了当时各国的靡靡之音,告诫鲁国的音乐大师,千万不要追求流行音乐”,奉劝他要回到正统音乐的轨道上来。
3·25子谓韶①:“尽美②矣,又尽善③也;”谓武④:“尽美矣,未尽美也。”
①韶:舜时的歌舞乐。②尽美:是指声容到极致的地方。③尽善:是指音乐盛美之中极妙之处。④武:是周武王时期的歌舞名字。
孔子讲到“韶”这一歌舞乐时说:“它的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极其完善。”讲到“武”乐时说:“艺术形式完美,但思想内容略欠一些。”
《乐记》作为《礼记》中的第十九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相传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著。《乐记》涉及的艺术门类很广,主要有诗歌、音乐、舞蹈及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和理论。《乐记》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栝音乐是怎样形成的,音乐的特征和本质,音乐和政治、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的创作过程,音乐家的道德观,音乐陶冶情操和它的感化作用等。
《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敢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从人心产生的,人心的活动是由外界事物引发的,人心感应外界事物,使情感激动起来,表现出来,就形成了声。《乐记》首先提出了音乐的本源是由人心感悟外界事物而产生,这些所谓的物不仅仅是自然之物,也包括社会生活,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大到宇宙,小到一花一鸟一木。这种“感物说”把人的心境与外界的事物进行互动,揭示了音乐的本质特征和人的性灵感悟,真可谓音乐可以使你达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优美意境。
《乐记》还论述了音乐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强调音乐是现实社会的反映。音乐不是一种享乐主义的符号,也不是轻歌曼舞的靡靡之音,它反映出人们的喜怒哀乐,人们的道德水准和伦理观念,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说先王制作礼乐是为了让人们克制自己,不单纯地为了享乐。用礼节制人的观念,用乐端正人的行为,只有这样王道就完备了,天下就太平了。《乐记》还把礼乐的作用加以比较分析,强调“乐者为同,礼者为异。”认为乐表达人们共同的心声,可以培育人们相亲相爱的情感。而礼规定了人们身份不同,使人有贵贱高低之分。乐有教化人的作用,可以化民成俗,人心向善。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急需要有像孔子这样精通音乐的大师来整理音乐。孔子对历朝历代的音乐都进行了整理和补充,去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他研究整理的音乐有,黄帝时期的《咸池》,尧帝时期的《大章》,舜帝时期的《韶乐》,还有周朝的《武乐》等等。按照不同的等级不同的阶层进行分类,按照不同的曲调来配乐曲,使歌舞乐在演奏时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