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弓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阅读儒学基本常识第六章五代宋儒学 [复制链接]

1#

儒学发展至宋初,其所面临的困境与危机,更胜于前代。这不仅反应在佛、道之学的盛行,对儒家传统的君臣父子伦常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更由于五代十国以来极端的动荡政治局势,大大削弱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儒家士人清醒的认识到如果任由这种状况的发展,儒学年来所构建的纲常秩序会彻底瓦解,完全丧失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全面指导意义,由此宋朝的儒学复兴运动开始酝酿产生。

(一)理学的创立

宋初儒学士人继续沿袭了唐代反佛、道的思想并逐步反省儒学自身问题,至宋仁宗庆历年间,儒学学风终于摆脱了汉唐以来经学在章句训诂上的束缚,其在立足儒家礼法、伦理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利用佛、道之学的思想精华并从儒家经典整体上把握核心内涵,通过根据自身主观体认来直接领悟并阐发儒家经典中德含的大义,从而创建了中国封建社会内容最为精深,系统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理学,并在随后宋代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含众多流派的理论体系。

朱熹(-)

(二)北宋时期理学派系

1.濂学:该学说由北宋理学大家周敦顾开创。因其晚年定居在庐山莲花峰的濂溪旁,世称“濂溪先生”,其学说被称为“濂学”。该学说以“诚”为基本理论,将宇宙本源道德化并从中寻求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永恒性依据。他的《易》学思想和援引佛道思想来阐释儒学理论《太极图说》为后世理学发展构筑了理论范围。但由于其产生较早,影响较小。直至南宋时期,才在朱熹等人推崇之下,被定为理学的开山学派。

2.关学:北宋庆历年间在儒家学人申颜与侯可的倡导下,由同为关中学者的张载集其大成而创立。因张载号“横渠先生”,因此关学又称“横渠之学”关学以《易经》为本,以《中庸》为体,以《礼记》为用,取法孔孟之道,提出以“气”为本的哲学世界观,带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关学还格外强调“通经致用”,“躬行礼教”等思想主张。

4.洛学:由伊洛地区的程颢、程颐兄弟所创立。其在本体论上提出了“理”的哲学范畴,认为“理”为宇宙万物之本;理即“天理”也是人类社会永恒至高的思想准则,并将“三纲五常”与“天理”相联系以阐释封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同时洛学以贯彻儒学为宗旨,将佛道思想杂糅其中,从哲学上论证“天理”与“人欲”的关系,以此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从而成为奠定宋明理学的重要学派。

5.蜀学:指以苏询、苏轼、苏辙为代表并由黄庭坚、张未、秦观等参与,在蜀地形成的学派,又称“苏学”。该派以儒学为宗,通过融通儒、释、道三教,同时兼采诸子学说而创立学术思想体系,但其并不是纯粹理学意义上的派别,而是有共同学术思想倾向的文人团体。

6.象数学派:两宋时期以易学理论为基础构建的儒学派别,根据《易传》中有关八卦的阐释和道学中的某些思想来解说宇宙生成图式和伦理道德学说。该学派提出“以理观物”、“以物观物”等认识论命题,强调内省、顿悟等修身之术,北宋邵雍所著《皇极经世书》奠定了该学派的理论基础。

7.荆公新学:由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创立,简称“新学”,即道德性命之学,该学派排斥传统训诂章句之学,在吸收佛道思想后,成为了追求理想人格的学说体系。其以王安石撰修的《三经新义》(即《诗义》《书义》《周礼义》)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以经术造士”的思想。对《孟子》及其学说推崇备至,主推了当时的“孟子升格运动”。

(三)北宋时期学术争论

元祐党争是指发生在宋哲宗赵煦元祐年间的党争。党争肇始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的王安石变法新政一事。这场党争不仅是一次新旧党派之间的政治斗争,也是一场理学内部派别的较量。

变法时期新学成为显赫一时的官方学说。但南宋时期,随着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学说,新学被斥为“异端邪说”而逐渐衰微。

(四)南宋时期理学派系

1.闽学:以理学大师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别。因朱熹长期在福建讲学,其门生弟子又多为福建人,故世称其学派为“闽学”。朱熹自号“紫阳”,学者多称其为“紫阳夫子”,所以闽学又被称之为“紫阳学派”。该学说不仅融会了传统儒家思想,还吸收了佛道理论中的思辨哲学,加上对北宋一代理学各家思想阐发的借鉴而形成了真正理学界的正宗传承学说。

2.心学:又称“陆王心学”,最早源自孟子的心性说,北宋程颢于理学中开启心学学术之端,南宋陆九渊则集心学之大成并使之成为当时与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重要学说之一。心学提倡“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心本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以及“致良知”的伦理学说和修养论,使心学成为儒学中的“格心”一派。

3.浙学:主要指浙江地区历史上儒家学说思想派别的集合。浙学学术思想具有很强的历史承接性,其在两宋时期主要以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思想为典型特征,内部又发展出诸多学派。

3.1金华学派:由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吕祖谦所创。因学者多称其为“东莱先生”,故所创学派又称之为“东菜学派”;吕祖谦为浙江婺州人,故又被称之为“婺学”、“吕学”。该学派较多带有调和朱、陆理学的学说折中色彩。但此派在思想上偏重于陆氏“心学”,同时注重“明理躬行”的学说,经世致用之道,反对空谈性理之说。该学派学人大多治学严谨,不囿于门户之见,而且学术思想开放,以致四方文人云集八婺之地,金华也因此成为人才荟萃之处,被时人誉为“小邹鲁”。

3.2永康学派:南宋时期以陈亮为代表的理学派别,因陈亮是婺州永康人故称。该学派在哲学上强调客观规律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反对道学家空谈道德性理,认为道义不能摆脱功利而存在,即提倡“经世实学”。其与永嘉学派在学术思想上较为一致。

3.3永嘉学派:该学派在南宋时期浙东永嘉地区形成,因提倡事功之学又称“功利学派”、“事功学派”,叶适是该学派的集大成者,在当时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鼎足而立。永嘉学派在哲学上以“物”为宇宙之本,“道”存在于事物本身。永嘉学人注重事功,提倡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理,与当时朱陆等人的大讲修身养性的理学之风迥异。因此该学派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传统儒学中的“外王”和“经世”思想,成为近代“经世致用”思想的渊源。

3.4四明学派:南宋时期该学派在浙东明州一带形成,因其学术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四明山区(绍兴、宁波、台州等地),故称四明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号称“明州淳熙四先生”的舒磷、沈焕、杨简、袁燮四人。该学派在学术思想上继承陆九渊的“心学”理论,以传播陆学为主。

4.关学:南宋时期蜀学原来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逐步扩大,在内部发展演化的同时,发展成为与关学、洛学、闽学并列的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重要学派之一。

4.1南轩学派:由南宋大儒张栻所创,因其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故此学派称为“南轩学派”。该派学说重在明人伦,辨义利,以“天理”为“义”,“人欲”为“利”,强调“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以“存天理,去人欲”为治学宗旨。以”理”为万物本体,“仁”为“圣学之枢”。认为只有克服私利,保存天理,才能做到“仁”。其较之朱熹,更强调“心”的作用,可以视为是“理”朝“心学”转向的发轫。

4.2鹤山学派:由南宋魏了翁所创,其曾筑室于白鹤山下,号“鹤山”,世称“鹤山先生”。魏了翁曾受教于二江学派范子长、范子该。而二范又曾师事张拭,因此其在吸收南轩学派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鹤山学派。该学派主张通过修养变化气质,认为读书穷理的目的是“涵养气质”,转变社会风气。此外还特别重视“心”的作用,主张要做到“心之神明”,就要“寡欲”,而不提倡“无欲”。

陆九渊(-)

(五)南宋时期学术争论

1.鹅湖之会:南宋孝宗淳熙二年在江西信州鹅湖寺由名儒吕祖谦发起召集举行的一次儒学史上有名的哲学论辩会。其意在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两派在学术上的分歧,是我国哲学史上一次具有真正意义的学术研讨会,并开后世书院论学之先河。

鹅湖之会讨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朱熹针对此问题提出著名的“格物致知”说,并解释说“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认为格物致知是认识的两个方面,提倡多读书,多观察,根据经验进行

分析演绎和归纳综合,最终得出结论。

陆氏兄弟提出“心即理”的观点,认为体认本心就是格物,主张“发明本心”,意为心明则万事万物之理自然遍通,不需多读书,也不忙于观察,仅需尊德性、养心神便可成为至贤,反对朱氏读书穷理之说。与会双方学者各执己说,互不相让,争论三天后,陆氏观点略占上风,最终不欢而散。

2.南康之会:南宋淳熙八年,陆九渊在南康亲访朱熹,朱熹遂邀请陆九渊在白鹿洞讲学,陆九渊专讲《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其核心是陆九渊为学宗旨的“义利之辩”。在座儒生包括朱熹在内都听得十分感动,事后朱喜又请陆九渊亲书讲义,并将其讲义刻于石上以作纪念。

陆氏认为儒家以义利来判断君子和小人,其方法是“辨志”,所以为君子者须“立志”。所谓“立志”即不以名利得失为目标。通过“义利之辩”来树立做人的标准,即要摆脱名利之念,不随流俗,以圣贤为志,以修齐治平为己任;同时还以“义利之辩”来阐述儒释之别,认为儒释之别不在于本体论上的实有和虚无,而在于以本体之论来证明经世和出世的思想。陆氏的“义利之辩”确立了以封建道德为中心的个人人生价值观,并以此价值观指导为人和处世之道。

3.无极、太极之争:朱陆两位学术大师继鹅湖论辩之后有关本体的又一次争论。有关“无极”和“太极”的问题先由陆九渊之兄陆九韶提出,主要是围绕对周敦颐《太极图说》的质疑,后引发有关朱陆有关“理”的体认分歧。

朱熹强调对“理”的认识与讲明,而陆九渊主张“理”的正切体验,关于“无极”和“太极”围绕“理”学本身各自训解的不同而产生界定角度的差异。朱熹认为“极”是“至极”之意,“太极”即是理的总汇,而“无极”是天地万物的至极。陆九渊则解读“极”为“中”,认为“太极”即“实理”,而“无极”是依附老子《道德经》中之道学观点。

从而看出,朱熹的“理”侧重探讨宇宙自然的“所以然”,陆九渊的“理”侧重谈人生观与伦理思想,由于对“理”本质体认的方法和角度的不同,最终使这次辩论成为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两派分道的标志。

总体来看,宋代理学的产生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思辨哲学的发展,更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历程上重要的里程碑。下一章,我们将一同感受元明时期的儒学发展历程。请持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