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十二年到淳熙十六年(一),陆氏兄弟(陆九韶、陆九渊)与朱熹展开了一场历时五年四个回合的“太极之辩”。主要形式是采取书信来往,前后九封信(陆九韶两封,朱熹四封、陆九渊三封),陆九韶信已佚,仅存七封。
编辑
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太极”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东方智慧之果。
太极,即宇宙万化之根。陆朱晚年“太极之辩”,即涉及到“万化之根”理论的三个概念:〈一)、有没有“无极”?(二)、什么叫极?(三)什么是“道”?什么是“器”?此三题关乎中国古代哲人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即哲学的本原论(或名“本体论”)。因此,继“鹅湖之会”后,“陆,朱辩论”又一次在更高层面上探索宇宙生成万物本原的根本问题——流风百代,影响中外,其意义和价值所在比“鹅湖之争“高得多了!
陆学和朱学都是“太极”派之分支。所谓“太极”和“无极"关系到儒、道两教以及诸经之冠——《易》经。
《易》经是西周形成的占筮典籍:(易)传则是春秋战国以来历代学者解释《易》经的重要著述,流派纷呈,汗牛充栋。孔子的“韦编三绝”,导致“系辞”的产生,是为儒家《易》传的圭泉。“太极”是宇宙之本,即从此始:东汉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吸收了春秋战国及魏晋时期道家学派,如老子、庄子、抱朴子等的思想,建立了中国士生土长的难一宗教——道教。老子的《道德经》成了道家的真诠,并首次有了“无极”的观念。
中间有关《易》学的“义理学派”、“象数学派”、“玄学派”以及(易韩乾凿度)的“太极元气”说等等,都没有摆脱道家的影响。到了两宋,为了重铸儒学,在“救儒复圣”的旗帜下,北宋五子(周、张、邵、二程)以及南宋朱、张、吕、三陆都在深究《易》学中“宇宙生成,天地造化”的理论。理学奠基人周敦颐先生则是佼佼者。
周敦顾(—),字茂叔,原名敦实。生于道州营道县营乐里(湖南道县),因避宋英宗旧讳,改:道州营道人。周敦颐后来定居庐山莲溪,号莲溪先生。“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他的《太极图说》,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全文二百五十字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全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炒合而凝。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西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愚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主人权香,故子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种合其吉的。君于修之吉小人特之凶。故日:立天之道,司阴与阳。主地之道,日柔与。立人之道,日仁与义。义日:‘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包,斯其至矣。”
编辑
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太极图"应当是道教中高道智慧的结晶。四川青城山有“古大极图”,可以看出此图与现代通用的“太极图”的差异。周敦颐(莲溪先生)根据宋代流行道书中的“无极图”;“金丹秘诀图”,“太极先天图”等,绘图作《太极图说)。字说尽宇宙形成和万物形生之理,极为精炼、概括,弥补了儒学本原论先天不足之病。乾道九年(公元年),朱熹完成了对周子的《太极图说)、《通书》的研究、整理工作。朱熹说:“盖先生之学,其妙具于《太极)一图。”又断定:周敦颐“不由师傅,默契道体,建图属书,根极领要”,似乎(太极图说》的附图完全是周子的创造,从“默契道体”而画出的具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