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白癜风怎么治 https://m.39.net/pf/a_6159813.html第一题:怎么认识原始舞蹈?
舞蹈,是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样式之一,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活动和生产活动发生,发展以至演进。在当时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面对周围凶恶的野兽和不可知的自然,使原始人的舞蹈,不仅出于审美的需要,更多的是生存的使然。使原始舞蹈以功能性为主,多为体现生命的价值。
一、原始人与舞蹈
(一)崖画舞蹈
在我国发现的多处古代崖画舞蹈图中,属于原始时代舞蹈形象占了相当部分。这些舞蹈图像,场面生动丰富,舞姿形态各异。从表现形式上看,有集体舞、单人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和多人舞;从舞者外貌上看,他们或带头饰,或插羽毛,或手持舞具,或裸露全身,有的人臀后系尾饰,身上有刺纹;从舞蹈内容上看,有表现狩猎生活的,有表现宗教祭祀的,也有表现男女相悦和生殖崇拜的,还有图腾性质的拟兽表演。舞蹈姿态古朴质拙,颇具原始荒野之风。
1.图腾祭祀
原始人认为自己是由自然界某种动植物转换而来,因此与这种动植物有一种血缘关系,并直接受它的保护。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图腾信仰。传说伏羲的后裔少暤氏管理部落是以鸟为图腾的二十四个氏族。还有蚩尤以六种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联盟攻打蚩尤和炎帝。舞蹈是图腾仪式中重要的内容和表现手段。舞蹈表现图腾崇拜,主要是模拟图腾神的动作。较突出的是蛇舞和穿山甲舞,最突出的是虎舞。穿山甲舞和蛇舞无声音,巫师用全身蠕动的舞姿,表演蛇爬行的形态。在这种模拟中渗透着原始人朴素而虔诚的精神信仰。与原始图腾崇拜相互影响,交叉的是对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信仰。
2.生殖崇拜
当时人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面对包围人的凶恶的野兽和不可知的自然,人类必须生殖后代繁衍种族,才能壮大自己的生存实力。所以作为生产力的人的再生产,即繁衍后代便成为原始先民及其重大严肃的使命,因此产生了生殖崇拜(原因)。如乌兰察布崖画的舞蹈图,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女阴崇拜意识,为祈求繁衍,原始人在性结合前后往往要跳求育舞,以示对生育的虔诚。呼图壁生殖崇拜崖画充分说明,原始舞蹈的动力之一,就在于对人类自身生产的追求。原始崖画中有很多蛙形舞姿,
先民们通过“模仿巫术”——用人体模仿蛙体,蛙肢和蛙类动作以求达到人与动物生殖力的交感效应。因为蛙的肚腹和孕妇的肚腹都浑圆膨大,形状相似,且蛙产子甚多,繁殖力强,所以蛙被原始先民用来象征女性怀胎的生殖器,从而促进女性的生育能力。
3.狩猎与征战
原始人在狩猎归来,常常围着篝火,敲打着石器,跳起舞蹈欢庆狩猎成功。正像《尚书》所谓“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翔舞”,“凤凰来仪”。原始战争舞蹈在崖画和古籍中也都有记录,“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完美刑天的大无畏精神。另外,战争生活迫使先民习武练兵,甘肃黑山崖画中有武士操练图,这些武士可能是在练武,也可能是在习舞,整个图像体现着武舞融一的原始舞蹈特点。
(二)部落乐舞
从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到各时期部落的氏族首领,都有自己的乐舞。如伏羲的乐舞叫《扶来》,歌颂伏羲发明结网,教民渔猎的功绩;神农氏的乐舞叫《扶犁》,歌颂神农氏发明农具,教民农耕的功绩。教部落成员强身健体,取名为《大舞》的“阴康氏之乐”;祈求丰收,祭奠天地祖先神和人类的“葛天氏之乐”,又名为《广乐》;表现黄帝部落云图腾崇拜,歌颂黄帝功绩,求五谷丰登的黄帝的乐舞,叫《云门》;歌颂尧的仁德章明于天下的《大章》以及被孔子评价为尽善尽美的舜的乐舞《大韶》等等。
二、原始舞蹈的特征
(一)强烈的功利目的
对于原始人来说,审美和艺术创造并不是他们跳舞的目的,完全是出于实用的需要。如北美洲红种人跳的“野牛舞”,是快要饿死的时候,跳舞一直到野牛出现。除此只为,刺激生殖欲望的性爱舞,庆贺胜利或刺激复仇斗志的战争舞等等,都表明了原始舞蹈的基本出发点是通过舞蹈的实用功能,有力地促进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
(二)高度的生命情调
原始人跳舞,在于追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并且在自身运动中去感受生命的真实与伟大。原始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强烈、最纯粹、最充分的表现。原始人的情感表现形式有两种类型:一是模拟再现,如模拟再现战争或狩猎过程;一是力动表现,即“纯舞”,这种舞蹈是一种剧烈的,紧张的,疲劳的动(闻一多),它不再现任何事物,只在充分感受生命活力。
综上所述,原始人舞蹈的萌芽初期,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以实用功能做作为强烈的功利目标,所产生的图腾祭祀舞蹈,生殖崇拜舞蹈,狩猎战争舞蹈等等都表现了原始人最质朴的律动,正如闻一多所说:“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以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原始舞蹈对生命本质的纯真追求与深沉的情感使作为艺术之母的舞蹈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题:你怎么认识西周的礼乐互补?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农业水平提高,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商业开始繁荣。周朝建立以后,为了巩固政权,统治者建立起一套严明的制度“制礼作乐”,对维护统治、规范社会行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礼”是周初确定的一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氏族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以适应早期奴隶制的阶级统治,这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变革。
“乐”在中国古代指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周代“礼乐”意义上的“乐”,主要指“雅乐”,“雅乐”与“俗乐”相对,多用于祭祀和宫廷礼仪场合。周代雅乐主要内容有《六大舞》和
《六小舞》。《六大舞》是周初整理前代的《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五个乐舞,再加上当朝的新作《大武》组合而成。《六小舞》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六大舞》与《六小舞》是我国古代宫廷舞蹈正式确立的标志,二者共同肩负着周礼所规定的教育和祭祀的使命。因为“乐”与“礼”之间有一种自身的内在联系,其二者关系如下:
一、“礼”以情感为依托
从“礼”的角度讲,“礼”包含了仁,义,智,信,忠孝悌,廉等伦理范畴,而这些范畴又全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产物。由于古代中国政治以礼为中心的伦理政治。而伦理政治成功的要就在于它的情感性。
二、“乐”以达情为旨归
就“乐”而言,乐舞本身就是一种以情感为中心的艺术。乐舞无论是生成还是表现,都是以情感为媒介,以达情为旨归的。而乐舞的感人,就是通过打动人的情感来实现的。因此,将“礼”的内容赋予“乐”的形式,以“乐”求“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相互补充,相互制约
由于礼乐各自的功能不同,以“礼”来区别等级贵贱,以“乐”来协调人际关系和情感,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礼”离不开“乐”,通过“乐”而导向“礼”,使“礼”得到最好的实施,然而“乐”的使用,用不能超出“礼”的范围,要受到“礼”的节制。
综上所述,西周的“制礼作乐”是意在通过礼乐的并举,形成“礼乐互补”的统治形式,促进社会的外在规范,最终化为人们内在心灵的愉快和满足,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情感力量,以至影响整个社会生活,导致群体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达到天下大治。
第三题:西周雅乐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大帽子同上
西周的雅乐功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教化
(《周礼·地官》载:“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意思是用六代之乐舞来防止、节制人们不符合礼的各种情欲,教化他们完善个体的伦理道德,做到相互敬爱,并懂得如何与社会保持协调。)西周“六乐”主要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六小舞”主要教育十三岁以前的贵族子弟,西周的乐舞教育从文武两个方面进行,文舞的形式是“左手执龠,右手执翟”。翟(羽)、龠象征着美好和谐,习文练武,为的是使人“容貌得庄”、“动作有文”,“容貌可观”。武舞的形式是“左手干、右手戚”,舞蹈雄健有力,体现着阳刚之美,周以武舞训练人威武雄壮,风韵昂扬的精神气质。
二、祭祀
《六大舞》和《六小舞》肩负着祭祀的使命,据记载:舞《云门》,以祀天神;舞《大韶》,以祀四望;舞《大夏》以祭山川;六小舞中的《帗舞》祭祀后稷,《羽舞》祭祀四方,《人舞》祭祀宗庙,另外,祭祀时对哪种季节,用什么乐舞,于何处演奏都很有讲究。
综上所述,雅乐对于两千多年前的周代有着十分重要,十分显著的进步,文明意义,即对今天的美育而言,仍然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作为周代”礼乐政治”中的组成部分,《六大舞》和《六小舞》直接用于教化和祭祀,在其国政建设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第四题:礼崩乐坏的根源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变革的时期,周初精心建立起来的“礼乐政治”出现了危机,致使“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出现。“礼崩”是指周礼的崩溃。“乐坏”是在基于维护周礼的立场上的西周雅乐被民间乐舞给扰乱了,破坏了。由于礼乐之间所固有的内在联系,则“礼崩”自然会引起“乐坏”。“礼崩乐坏”的根源主要体现在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朝,农业发展迅速,使经济基础得以提高、稳定,分封制的推行,促使社会稳定,政治稳步发展。周末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变革,周王室的衰微,对政权毫无实际的控制力,诸侯群雄争纷,社会格局动荡不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旧的礼制自然会遭到破坏。作为大夫级官阶的季氏,祭祀祖先是胆敢用天子礼教,“八佾舞于庭”,使孔子曰:“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足可见圣人孔子,面对时代前进的步伐时,也无力回天了。
二、雅乐的僵化与衰落
周代的《六大舞》是周初集中整理前代各民族首领和帝王的乐舞,加上周的《大武》而形成的,在周初成为《六大舞》固定下来后,长期用于祭祀,变成经典的“先王之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重复延续,势必导致原有艺术感染力和生命活力的丧失。“古乐”已僵化呆板,无情可言,无法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人们也不再接受“先王之乐”(雅乐)而着迷于“郑卫之音”(俗乐)。
三、俗乐的兴起与发展
随着“古乐”的僵化和衰落,与此同时,充满生机的民间乐舞迅速发展起来,当时民间舞蹈的活动情况在《诗经》中留下一些记载,民间乐舞带给人们带来清新、松弛、舒畅、喜乐的情调。春秋战国时期民间乐舞的兴盛,还可以从出土的文物中找到印证。例如,四川成都出土的“采桑歌舞图”,变现了妇女们采桑时的歌舞场面。由于民间乐舞所具有的感染力,使一些对雅乐从来就抱有虔诚态度的人在听雅乐时也难免“唯恐卧”,而欣赏“新乐”却“不知倦”。
四、舞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
“礼崩乐坏”的根源与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有一定的关系。当雅乐的僵化形式对舞蹈的情感表现形成抑制时,舞蹈就会去寻求适合自己情感的形式,而在新的形式中生存、发展。所以,民间舞蹈成为春秋战国这一历史时期舞蹈发展阶段的主流,乃是舞蹈的情感与形式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综上所述,“礼崩乐坏”的根源就在于社会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雅乐”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可是,由于雅乐的僵化和死板,导致其被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所太太。相反,清新、松弛、舒畅、喜乐的民间乐舞,顺应了艺术要凭借情感去打动人的本质,日益发展成了春秋战国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流。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不可一成不变,应要紧紧把握住时代步伐,时代特征,求新求变,这样才能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