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弓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官扇印记 [复制链接]

1#

官扇·印记


日前,有一批旧扇面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经反复查考,发现这些扇面的作者大都是明清朝廷的命官,有官至明朝刑部主事、清朝礼部右侍郎、刑部尚书以及皇帝钦点的头名状元等。这么多的官员的笔迹印记于方寸之间,且历经磨难,得以保存,实属罕见!


  我仔细斟酌,明清期间的科举殿试,十分严格。中榜者,不乏文韬武略,才能出众者。但是,这些替天子行道者,除了参*议事之外,平时也不乏有闲趣舞弄笔墨,显露才艺。于是,字隙行间便成为那些为官者心境与德艺的独白。如:王锡命(1537—1606)字天宇,号文泉,江苏盛湖(盛泽)人。明朝官员,诗人。嘉靖壬戌(1562)进士、刑部主事,后升江西参议。据说因不谙禄仕,遂以母病为由告归。王锡命的书法,恭而不板,韵味隽永。五百多年来,留存后世的作品并不多。又如郑銮(1781—1853)字子砚,江苏兴化人,是郑板桥的侄孙,誉称“郑氏三杰”之一。他在清嘉庆12年(1807)为举人,22年(1817)赴广东做官。在道光年间任河南鲁山知县期间,为民做了不少好事。比如在鲁山县修了段店岭山路,大大方便了当地民众的交通出行,后被誉为“郑公路”。在闻讯郑銮去世后,鲁山县人在琴台元公祠右修了郑公祠来纪念他。在咸丰9年(1858),郑銮入鲁山县名宦官祠。郑銮一生著作颇丰,除了书画入道,还留有《鲁山集》《岭海集》和《梁园集》等著作,文笔流畅,颇有史料价值。据说,郑家后人至今还保存着道光帝表彰郑銮的圣旨。值得一提的是邓锺岳(1674—1748),字东长,号悔庐,山东东昌卫(今聊城)人。邓锺岳年少时,深得其父邓基哲(官至国子监学录)的教诲,勤奋好学。在康熙47年(1707)中举人、60年(1720)为状元。这年康熙帝在阅卷时,对邓锺岳的行书大加赞赏,即御批:“字压天下”,并钦点头名状元。邓锺岳在雍正8年(1729)官至内阁学士,并在乾隆元年(1735)出任江南学*,后任礼部右侍郎。邓一生为*清廉,谨慎守礼,在任江南学*主持院试时,曾破格提拔反清将士史可法的孙子,被传为佳话。邓锺岳的书法艺术堪称刚柔并济、骨法刚正,应为一绝!


  在扇面的作者中,还有不少大家:赵光(1797—1865)字蓉舫,号退庵,云南昆明人。嘉庆25年(1820)为进士,后官至刑部尚书。赵光工诗文,书法董其昌,笔意凝练圆润,海内知名。他与陈孚恩、许乃普、祁隽藻等誉为清代后期的四大书法家,其作品国家明令禁止出境。高其佩(1660—1734)字韦之,号且园,又号南村,辽宁铁岭人,清代杰出画家,官至刑部右侍郎。高其佩指头画名檀于世,见长潇洒,而他的扇面作品在当下尚属希品。*骍(生卒不详)字狱领,江苏兴化人(一作安徽人),清嘉庆举人。曾任山东莘县知县,后任宁夏西宁知府,其书画封有“三绝”之称。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镇江人。清乾隆25年(1759)探花,后任云南临安知府,与同期的刘墉、梁同书、翁方纲称为“清四家”。著有“梦楼诗集”等。有人曾喻:梦楼之艺,尽揽月之功。


  有趣的是,还有几位“准官者”的扇面也夹在其中。这些人虽然官不上品,有甚者是布衣,但是他们的存世作品十分精彩:其中有清代不可多得的才艺双全的文学艺术家宣鼎;有在道光11年(1830)作“八百长春扇”后藏故宫博物馆的张廼耆;以及清“娄东”画派中成为“十哲”之一的张士英,等等。


  常言道:人生况味尽如剧。观赏这些官扇,最大的价值莫过于体验一种“品”。虽然在每枚扇面的背后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但是我们通过那些留存的斑斑痕迹,足以有悟于官道人格,其印记应谓:为官者一生莫忘“扇”以清风,治国于民,并杜绝于“撼卫”之“我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