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也逐年上升,据年报告显示已达3.3亿人,成为了居民死亡的最主要病因,每年有约万人因各类心血管疾病而失去生命。
其中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病人最熟悉的两种药物之一,前者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抗凝,后者则显著降低血液胆固醇含量。
由于两种药物已被大规模普及使用,因此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它们的副作用,以及服药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什么是阿司匹林肠溶片?它怎么发挥作用的?
阿司匹林是一种通过抑制细胞内环氧化酶,进而有效抑制血栓素A2生成的药物,而血栓烷素A2则介导血小板发生聚集,即血栓烷素A2相当于血小板的“召唤师”,只要他出现就有无数血小板“抱团”。
一旦血管出现破损,“抱团”的血小板就能堵住缺口,防止珍贵的血液流失。值得一提的是,血小板是结构最简单的血细胞,甚至无法再生成新的环氧化酶。
因此患者每天只需要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抑制新生血小板产生的新的环氧化酶即可。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就像一个“绝情”的杀手,既不放过成熟血小板内的环氧化酶,也对新生儿“血小板”的环氧化酶赶尽杀绝,从而实现了强大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而阿司匹林肠溶片则是在普通阿司匹林药物外增加了一层白色的肠溶包衣,使其在碱性的肠道中才溶解、进而发挥药效。之所以把阿司匹林制成肠溶片,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正常机体主要有两种环氧化酶,分别是环氧化酶1和2,它们介导前列腺素生成,其中胃中的酶1能保护胃肠黏膜,而血小板中的酶1则如前所述,介导血小板相互聚集。
把阿司匹林做成肠溶片能避免其在胃中发挥药效,减少对胃中的环氧化酶1的抑制,而只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1。
从上面我们还能看到,如果说环氧化酶1是“正义”的一方,能够产生好的前列腺素,那么环氧化酶2则完全是“邪恶”的,它产生的前列腺素基本都是坏的,会导致发热、疼痛等。
然而,虽然阿司匹林肠溶片具有一定解热镇痛的效果,但临床上它的“主舞台”还是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即利用它抑制环氧化酶1的能力。
1)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会怎样?
阿司匹林是非选择性的,不仅对血小板“毫不留情”,长期服用还会造成全身各系统的损害,因此不良反应较多。以下按照系统列举了它常见的副作用:
胃肠系统损害最常见。主要临床表现是恶心、腹痛,因为前列腺素相当于胃粘膜的一层“保护膜”,阿司匹林则会破坏它,使得原有的胃酸乘虚而入,刺激损伤失去“保护膜”的胃粘膜。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第二常见。主要临床表现是皮肤病、荨麻疹,原因与阿司匹林影响免疫系统、引起过敏反应有关。
呼吸系统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哮喘等,因为前列腺素可以舒张支气管,过多的阿司匹林使得生理剂量的前列腺素减少,自然就会造成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加重气道狭窄。
血液系统损害,表现为牙龈出血、凝血障碍等。因为阿司匹林长期使用就会“过犹不及”,此时如果血管发生破损,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止血,便出现黏膜的出血症状。
泌尿系统损害,表现为肾功能异常等。因为前列腺素也能扩血管平滑肌,而肾脏正是由许多小血管球组成,因此前列腺素与其息息相关。
此外还有眩晕、头痛等中枢神经系统、耳鸣等听力损害、痛风等代谢和营养障碍、月经紊乱、阴道出血等女性生殖系统症状、肝功能异常等少见的不良反应,这些致病的具体机制则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从这些可以看到即使肠溶片减轻了胃部的不良反应,但它的胃肠道副作用仍然最常见,也提示当患者具有上述基础疾病时应该使用其他药物代替阿司匹林,以防不良反应的出现加重原发病。
2)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有何注意事项?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阿司匹林肠溶片不能与酒精等同时服用。因为阿司匹林和酒精分别以不同的机制损伤胃粘膜,二者同服会使得损伤胃粘膜的作用叠加。
其次,如果患者不得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但他们也同时患有高血压、脑出血等易出血、或血友病等有凝血功能障碍的疾病时,禁忌使用阿司匹林。
最后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不能突然停药。因为患者的血栓成因一直存在,尤其是植入动脉支架的患者,在支架这种异物上容易长血栓,必须长期服用药物。
说完了大名鼎鼎的阿司匹林,我们接着来探讨另一位在心血管领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药物——阿托伐他汀钙。
二、什么是阿托伐他汀钙?它是怎么发挥效果的?
阿托伐他汀钙能够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该酶是胆固醇的合成的关键酶,因此其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显著。
血液中胆固醇可以通过受损的血管内皮沉积在内皮下,然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吞噬掉胆固醇变成泡沫细胞,类似于脂肪细胞,泡沫细胞聚集形成脂质粥样斑块。
即血管是个十足的“吃货”,一旦血液中的胆固醇多了就会一股脑地摄入,最终血管变得“大腹便便”;而阿托伐他汀钙就是血管的“节食剂”,能有效减少血管摄取胆固醇。
1)长期口服阿托伐他汀钙会怎样?
与阿司匹林相比,阿托伐他汀钙的副作用明显要少得多,因为它抑制的关键酶不存在有不同分类的问题。但长期使用阿托伐他汀钙也会出现多系统的不良反应,具体如下:
肝功能损害是最常见的,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转氨酶升高;其次为肌肉骨骼系统损害,表现为肌无力、肌痛;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眩晕或失眠多梦;其余为少见的皮疹、恶心、排尿不适等。
阿托伐他汀钙导致不良反应的具体机制还不确切,可能与其化合物本身结构的*性导致体内代谢障碍有关。
2)口服阿托伐他汀钙有何注意事项?
首先需要低胆固醇饮食,这是对因治疗,高血脂的治疗前提始终是饮食疗法。而药物只是起到对症的辅助作用。
其次,用药期间需检测肝功能。如前所述,阿托伐他汀钙最常见肝损害,如果检测时肝损伤指标如氨基转移酶为可逆性升高则仅需调整用药来缓解,可一旦出现不可逆性升高则必须立即停止使用本药物。
最后,用药期间禁食西柚、橙子类水果,因为阿托托伐他汀钙会和这类水果中的特殊成分发生反应,促进药物吸收加速、提高血药浓度,最终会使得副作用发生率大大提升。
以上我们分别论述了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反应和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方法。但临床中两者常同时使用,此时又有哪些注意点呢?
三、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阿托伐他汀能一起使用吗?
根据前面所述,阿司匹林肠溶片是抗凝药物,作用于环氧化酶;而阿托伐他汀是降低血脂的药物,作用于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显然两种药物的作用机理均不相同,因此可以同时服用。
但如果一起服用,则最好根据生理情况分别于最佳时间段服用:阿司匹林最宜早晨服用,而阿托伐他汀在一天中任意时间点服用均可。
之所以这样服用是因为正常人体于夜晚时凝血度最高,研究表明在早晨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时,夜间才会产生更多的前列环素,而前列环素是血栓烷素A2的对抗剂,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作用;
同时,研究表明早晨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时最常见的胃肠道反应比在其他时间段服用都轻微,因此早晨服用阿司匹林更佳。
尽管生理情况下体内胆固醇主要是在午夜及凌晨2:00间达到高峰,但阿托伐他汀半衰期长,大概有14小时,因而在一天的任意时间点服用,都可以保证在凌晨2:00左右达到最佳血药浓度。
在一篇近年的临床研究中已经证实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同时又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这提示两种药物搭配使用发挥的是“1+1>2”的效果。
今天我们简要地阐述了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阿托伐他汀钙的不良反应和服药的注意事项,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和帮助,让药物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也能减免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王凤娟.阿托伐他汀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J].甘肃科技,,38(15):-.
[2]王薇,陈兴莉,吴世福.例阿司匹林肠溶片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16(06):-.
[3]王福权,陈晓华,岑俊杰.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对神经功能与不良反应的影响[J].药品评价,,16(1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