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弓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仙气十足的古代乐器,有人靠它取到了王女 [复制链接]

1#

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啦。

箫在中国人的思维中一直被赋予空灵清雅的特征,所以自古以来有关箫的诗词歌赋可谓卷帙浩繁。就连金古两位大师的笔下,也不乏仙气十足的箫中圣者。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箫的故事。

/箫是怎么诞生的?

箫的诞生,其历史可以追根溯源到远古时期。

我国考古学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发现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质发声器,考古学家称之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现存浙江博物馆)。

这批骨哨是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成的,古代人将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后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它们长7厘米左右,管径6—8毫米,略呈弧曲形,在凸弧面上开有二或三孔,可以吹出几个音来。

而随着上古时期的气候变化,原本长在*河流域的竹开始南迁到长江流域,伶伦伐竹为管的记载开始出现。据传,后人将伶伦所订的律管编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箫。

《吕氏春秋》载:*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管。

等到虞舜时期,曾出现过一部称之为箾韶的古代乐舞,箾即是今天的箫字,因为这部乐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箫来演奏的,所以大多数人认为《韶》的演奏使箫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大夏》是古代人民歌颂大禹治水为内容的古代乐舞,它共分为九成(九段音乐),用籥伴奏,又称为夏竹九成,竹就是排箫的前身,由此可见,从《箾韶》到《大夏》,箫曾在中国音乐史上经历过多年的辉煌时代。

及至周代,八音的乐器分类形成体系。

三字经曰:“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此后,竹就成为了代指“箫”的专属名词。

/排箫,洞箫与横笛

箫有两种大类:排箫与洞箫。

从战国到汉唐,排箫一直是宫廷雅乐的重要乐器,在民间也十分流行。

魏晋时期,排箫的形制主要有“长箫”和“短箫”;在唐代,因宫廷雅乐发展相当繁盛,当时“十部伎”中用的箫的管数不尽相同。到了宋代,用于教坊的箫称“教坊箫”(十七管),用于鼓吹乐的箫称“鼓吹箫”(十八管)。

而洞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又古时的“篴”(音dí)即为“笛”,所以,“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竖吹单管箫和横吹笛的统称。

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最初只有4孔(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后,成为5孔箫。

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

等到唐宋之后,笛与箫已经开始区分。

如宋代学者朱熹所言:“今之箫管,乃是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

元代以后,人们逐渐形成了排箫、洞箫、横笛的明确概念。直到明清时期,“箫”这一称谓才开始指称单管洞箫。

清《律吕正义后编》记载:“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

/箫的现代制式

清朝之后的箫,已经完全是现代的样子。

其由一根竹管做成,较曲笛长且细,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管内去节中空,吹口开在上端边沿,由此处吹气发音。

箫不设膜孔,有六孔箫和八孔箫之分,以“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两种类别。

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

箫的音质优劣与选用的竹材和制作关系很大,一般用紫竹、*枯竹或白竹制作,要选用冬至到春分期间采伐的竹子,以生长期在三年以上的老竹为佳,竹质应坚实、分量较重,紫竹以竹花均匀,呈紫褐色的为佳,无虫蛀等缺陷,管身圆满、纹理细密顺直。

/箫的文化内涵与审美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和打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适于吹奏悠长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

《前赤壁赋》曰:“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音,是一种似远在深山,若入幽谷的空明,让箫好似孤独而不合群的避世者,别的乐器是声,而箫却是韵。

中国古代对于乐器历来讲求一个“品”字,即所谓“乐品”,是该乐器天生所具备的基本品质。

古语曰: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焚不能毁其节。

古人拿竹节比喻人的气节的诗词很多,历代文人都认为竹制的箫也应该具有竹的品格与气概。

所以说箫的精神境界很高,文化底蕴亦很深。

箫具有的君子之风,赋予它绕梁三日而不绝于耳的底蕴,对于表现端庄大方的风度,深沉醇厚的气韵是最合适不过。古曲《梅花三弄》的开始部分,就是展示箫的凝重气质最好的范例。

加上中国古代文化受道家的影响很深,乐器也不例外,而清虚淡远正是道家所推崇的最高精神境界。

因此演奏箫这种乐器时一般不叫“吹箫”,而尊称为“品箫”,这个“品”字不是品尝之品,而是品位之“品”,品德之“品”,意思是吹箫者的内涵、气质与修养是很重要的。

/道家吹箫的养生之说

道教修炼,往往有与箫相关的功课。箫的呼吸控制有利于养生,若能再进一步的细腻,则可以进入修炼的状态。

《周易参同契》中说“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躯。”

从深处和细微处观察自己并且调整,这是箫这个乐器的另一面功能。

除了生理的表征,其实吹箫还蕴含做人处事之道,呼吸的细微体察,其实是无时无刻不在训练人的分寸感。

吹奏洞箫,初学者要吹响很不容易,它要训练吹奏者体会一个精准的共振点,这是体会何为中庸,气息需要时时控制。此为《中庸》所说“道,须臾不可离也”。气弱不响,气太强也不响,此为孔子所说“过犹不及”。

同样,从修炼角度来看,箫对心理的影响也很多。

笛箫演奏中,演奏者若有头皮张开,慧中舒展时,应是吹奏轻灵细微高音处,眉头紧锁时,多是低沉绵长幽怨处。笛箫演奏者的眉间变化,非刻意为之,而是在演奏的过程中,呼吸配合振动自然的面部反应。

道家修炼也会把人体比作箫,上口曰天,下口曰地,中间是人。这是对应中国的三才理念,而指孔则是表达七情六欲,是人之所“漏”,吹箫如同修炼,就是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谐的接通天地,修炼的最高要求是做到“无漏”,即没有中间的情欲漏洞,直通天地。

日本尺八也流入了这个观念,只不过是把佛家的“五大”(地火水风空)对应到箫的不同孔。

故而修炼成功者也有别名为“无孔箫”。

/弄玉吹箫的浪漫传说

据《东周列国志》记载,秦穆公有个小女儿,生时正好有人献美玉璞石,琢磨后得碧玉一块。小女抓周,独独抓取此碧玉把弄不舍,遂取名弄玉,又称玉女。

稍长,弄玉姿容绝世又聪明无比,善于吹笙。穆公钟爱其女,建了一座凤凰楼让她居住,楼前筑高台,名凤凰台。弄玉每常在凤凰台上吹碧玉笙,时有百鸟和鸣。

弄玉十五岁时,穆公欲为之求佳婿。弄玉发誓说:“一定要善于吹笙,能和自己唱和,方是我夫,若非宁可不嫁!”

穆公使人遍访全国,没有合适人选。一天晚上,弄玉在凤凰台上吹笙,风中忽闻一阵优美轻柔的箫声应和。而后夜里便梦见一美丈夫羽冠鹤氅,言自己与他有夫妻之缘。

第二天早上,弄玉告诉穆公,遂派孟明以梦中形象到华山寻访。孟明登华山至明星岩下,果见一人羽冠鹤氅,名为萧史,于是一起乘车回宫。

萧史拜见穆公,穆公命其吹箫。第一曲,清风习习而来;第二曲,彩云从四方来聚;第三曲,见有白鹤翔舞于空中,孔雀栖集于林际,百鸟和鸣,经时方散。

穆公非常高兴,弄玉在帘内也非常惊喜,认定此人正是自己梦中的夫君!

于是穆公遂令太史择日,于中秋日引萧史与弄玉成亲。此后萧史位列朝班,不与国*,居凤楼之中。夫妻二人同修辟谷之法,渐能绝粒。如此过了半年,忽然一夜,夫妇于月下吹箫时,天上飞下金龙紫凤。于是萧史跨龙,弄玉乘凤,自凤凰台翔云而去。

今人所说的“乘龙快婿”,就是从此而来。

后世历代文人墨客纷纷吟诗作赋歌诵这段佳话。诗仙李白在《凤凰曲》中写道:“嬴女吹玉箫,吟弄天上春,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影灭彩云断,遗声落西秦。”

一曲箫音,演绎着儿女情长,江湖恩愁;一曲箫音,诠释着古韵诗意,墨客情趣;一曲箫音,传承着形躯内照,观风数息。

箫音袅袅,不绝如缕,往后的故事与传承,都在继续,属于我们的天籁之音,从未断绝。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