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弓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奋进者马小光数控铣床加工不凡青春 [复制链接]

1#
杭州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5116381.html

作者

《中华儿女》记者赵汉琪

编辑

华南

盛夏,中国兵器工业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方车辆集团”)工具液压车间,一台数控铣床正在运行,随着显示屏上由字母、符号、数字组成的指令不断跳动,点孔、钻孔、铣平面……铣床上的工件正在一件件被加工成精密零件。

“我们这个工种叫数控铣工,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图纸尺寸、形状要求和前后工序需要,操作数控铣床完成工件加工,根据经验设计本工序加工工艺,完成复杂形状的平面、孔系、曲线轮廓、曲面等精度要求高,或用普通机床难以加工的零件。”

说话的人叫马小光,是北方车辆集团液压车间一名数控铣工。年出生的他已从业24年,是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关键技能带头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先进个人”“兵器大工匠”等20多项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年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从学徒工到如今高级技师,从信念执着的青年到胸怀壮志的工匠,马小光在普通岗位上,用精湛技艺点亮了不平凡的青春。

“每天干活挺带劲,只要有收获,付出再多都值得”

年,马小光进入北方技校,学习钳工专业。在三年技校学习中,他理论和实操成绩都非常突出,被当时的工模具分厂技术主任点名挑选到工具模具车间做电极钳工学徒。

车间里的工人师傅都知道,电极钳工是个脏活、费脑子的活。电极用石墨材料制作,靠工人对二维热锻件图理解后,经过计算好各部位收缩放电间隙,再经下料、画线、工具铣、锉削、打磨等工序,完全一人独立完成,对工人技能要求很高。而且电极加工质量直接关系到锻件产品质量,此工种也是当时车间里学徒时间最长的工种。

马小光却对这个工作有着强烈兴趣,在师傅李志强的指导下,他认真苦练基本功。一台工具铣、一个计算器和无数把用钝了的锉刀、陪他度过了五年学徒时光。终于,他掌握了各项操作要领,完成了车辆上几乎所有锻件产品的模具电极制作,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

在周围人的印象里,马小光话不多,干起工作来一板一眼。他爱琢磨,经常独自花费好几周时间,对着一套产品不停思索、钻研、打磨,干完活儿还总要记录加工过程。他虚心好学,时不时观察身边的同事、师傅,请教工艺方法和产品用途。

年,车间引进第一台数控铣床。由于缺乏数控编程与操作方面的人才,导致这台在当时很少见的铣床在车间的角落遭遇冷落,落了好多灰。马小光回忆:“新东西搁在这,大家都不认识、不会用,找不到学习方法,也没有动力学,新设备不产生效益,领导看着也非常着急。”

作为车间的年轻人,又向来对新生事物感兴趣,车间领导决定让他来学习操作,攻克这个难关。为尽快熟悉设备的编程与操作,他闲下来就拿着仅有的参考资料——机床说明书在车间角落反复看,从最简单的指令G01、G02开始,学各种代码用法和编程格式。后来又去图书大厦,把当时书架上仅有的几本参考书买回来日夜翻看。

光纸上谈兵不行,他攒了半年的工资,买了一台奔腾四计算机,自学计算机绘图。就这样硬着头皮一点点试,一页页学,同时向设备厂商、技术人员请教,慢慢还真领会到了数控加工的神奇与奥妙。后来,他在车间小试牛刀铣削电极,原来要两周才能做好的电极,经过编程,自动加工两小时就完成了。数控加工技术居然有这样巨大的效率提升,“没有理由不把它学好用好”。

深感自身知识匮乏的马小光利用业余时间复习参加成人高考,在夜校进行了四年系统学习,白天工作一整天,晚上还得去上课,经常10点多才到家。“那会儿二十多岁,也不觉得累,反正每天干活挺带劲的,觉得只要有收获,付出再多都值得。”

四年后,马小光取得大专学历,其间厂里送他去天津培训三维软件编程,令他受益匪浅。知识和经验的积淀使他技能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一次次出色完成工厂里的急、难任务。

有一年,车间要制作牵引钩模具,在加工前需要对零件进行三维曲面造型,当时马小光正处于学习中,对软件曲面造型功能还不熟悉。“当时白天一边操作机床、一边试着画,晚上回家也是反复试,但过了两周模型还没画出来。”眼看工期要到了,他非常焦急。有天晚上睡觉做梦,似乎隐约梦见了造型方法,第二天上班赶紧试一下,果然画出来了。“当时有点走火入魔,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段故事他仍津津乐道。

数控机床给车间带来了革命性发展。“当年车间有个管理模具的工段长,在我开始学数控机床加工的时候,每天都到我旁边观察,嘴里念叨着,这机床根本干不了活。两年后,当我们几个人完成了过去几十个人工作量,他再也不会为完不成任务发愁时,逢人就说,以后没有这机床不行了!”

亲历过从传统到数控的转变过程,马小光感受到,数控机床实际上是在改变优化工艺,用自动化加工代替手工操作,解放操作工人的双手。多年来,他累计操作过的机床有北一的XKA、大连VDA、台湾永进TV、桂林龙门加工中心、数控卧式镗铣床等厂内十几台加工设备,通过不同工种不断学习锻炼,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复合型技术工人。

“在我眼里,任何一个产品和工艺都能改善”

都说机械行业苦,马小光却乐在其中。他的家住在北京卢沟桥,父母都是农民,“长大能进工厂当工人,风吹不着雨打不着”是上一辈的心愿。他没辜负父母的期望,从理论到实操,从单件到多件配合加工,从三轴铣床到多轴铣床,他每一步走得很快,也很稳。

马小光在工作中

“光埋头坐在车间里是不行的,得走出去看看,找找目标和方向”,对马小光而言,迅速促进他个人成长的,莫过于连续五年参加数控技能大赛。

第一次与大赛结缘是年,在北京市第一届数控大赛上,马小光通过了初赛的理论考试,和五分厂的三位技术员一起进入决赛的实操环节。“图纸一拿来我就蒙了,程序根本编不上来,七个小时过去,只完成了三分之一不到的工作量,还有错误”。他回忆,很难为情,找了块布把工件包起来交了上去。“当时年轻啊,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把活干成这样,不服气!”他意识到,只会加工厂里的几个产品是不行的,还是要系统全面从基础学起。

次年,他又去参赛。经过赛前学习和培训,基本把各种编程指令都学会了,但还不太熟练,实操过程中,设备和环境的变化使他跟不上节奏,最终只完成一半工作量,再次心有不甘地告别了赛场。

年是马小光最重视的一年,不但参加了赛前培训班,而且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到车间练习操作,经常熬到凌晨两点,车间值班师傅晚上不放心,总过来照看他。他把上两届试题做了好几遍,信心满满去参赛。闯到决赛,才发现这次任务比前两届合并的工作量还大。时间紧、任务重,马小光找到窍门,优先完成关键配合部分的加工,取得北京市第七名的好成绩,得到工厂和车间两级奖励。

而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年,北京市第七名的身份竟然帮他“替补”进了全国大赛。由于北京奥运会召开,第三届全国数控大赛直接挑选上届北京市前六名参加决赛,北京前六名中有两人没有报名参赛,把马小光顶了上去。决赛中途,马小光意外失误,刀具断了。想到领导的支持和单位的帮助,他冷静下来,没有退出,克服困难,坚持到最后,取得了全国第八名的好成绩。“只要不轻易放弃,就有取胜的机会”,马小光觉得此刻自己就像奥运赛场上的运动员一样光荣、自豪。

年,厂里任务忙,他本想专注生产,可作为上届优秀选手,被北京市职工技协有关部门电话催促去参赛。在两个月封闭训练中,教练团队对每个选手进行各项基本功考察,早年间做石墨电极积攒的基本功此时派上了用场,封闭训练期间马小光成绩一直数一数二,可以作为种子选手优先选自己熟悉的数控系统参数,这在决赛是极大的优势。

进入决赛,意外再次出现,机床冷却系统切削液漏了,机床无法使用。多年的参赛经验让他迅速冷静下来,一边向裁判举手示意申请延时,一边找旁边的人帮他打冷却液。“我当时心中有个念头,这应该是最后一次参赛了,就玩命干吧!”七个小时时间,他放手一搏,最终一举夺魁,成为公司多年来第一个荣获全国技能大赛冠*的员工。

五年大赛经历,敦促着马小光不断实践和刻苦训练。他说,开机床比开汽车有意思,其魅力就在于你能一次次挑战过去不敢想不敢干的事。说起机床,他眼中闪着光,“参赛回来,在我眼里任何一个产品和工艺都能改善,车间里任何一个产品都能提高20%以上的效率,切削的方式完全转变了”。

年到年,马小光连续两次受邀加入“北京市数控技能大赛”技术工作专家组团队,负责数控铣工实操考试命题、赛前培训和赛后点评,完成小选手到导师的华丽转身。他作为教练员参与北京市参加技能比赛选手的训练工作,为北京队取得全国大赛团体、个人多项优秀成绩作出了贡献。就这样,这匹“黑马”一步一个台阶,以常人无法企及的速度,攀登到自己领域的高峰。

“连睡觉都梦见自己在研究图纸、摆弄工件”

近几年,马小光成为解决生产加工难题的不二人选。“公司重要产品、关键产品和难度大的产品,只要交到马小光手里,我们就放心了”,同事们对马小光的技能赞赏有加。

“如果说在竞赛中我收获了成绩、锻炼了意志,那么在实操中,通过攻克一个个难关,我收获了精品意识、担当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作为一名技能人才,他不断充实自己,运用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服务生产,攻克并解决了许多加工难题。

平衡器锻模的加工难题,一直是制约车间加工效率的“拦路虎”。而马小光通过攻关难题,实现了车间产能飞跃,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马小光介绍,平衡器锻模是当时比较复杂的锻造模具,其分型面为曲面,上下模配合要求高,加工难度大,稍有疏忽,极易导致错模。每年车间需要加工十几套类似模具,因为从下料开始到最后成品,最少需要半年工期,生产效率低,多年来累积欠的模具任务有二十几套之多。

不少人对这项加工任务望而却步,马小光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加工经验,在利用三维CAD软件对平衡器锻造模具的模型进行分析后,尝试各种软件对加工难点进行编程,编制高效加工轨迹,同时选择合适的数控刀具和切削参数。通过几十次反复试验,终于解决了这一加工难题,模具试模一次性通过,大幅提高加工效率。“攻克编程难题之后,我和同事两人一组倒班,把欠下的二十几套产品一年就完成了。”多年之后回忆起来,他言语间依然充满自豪。

某压型模试制任务是北方车辆集团最大型的热压成型模具,总重约20吨,价值余万元。由于形状复杂、加工硬度高、表面光洁度要求高等特点,对编程与加工要求极为严格,这一艰难的任务又落到了马小光头上。

“怎么调参数,用什么刀,是否会产生干涉?”从早上开工,他就扑在车间里,一张图纸一张图纸琢磨,一个工件一个工件加工,一干就是一整天。“那时连睡觉都能梦见自己在研究图纸、摆弄工件。”经过与设计人员多次认真分析、探讨,马小光最终研究制定出一套最优加工方案,仅用6个工作日就完成产品加工,比计划时间缩短一倍以上。后来此科研成果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

工作多年来,马小光始终把“工艺优化”四字系在心头。年公司提出精益生产之初,怎么改变原有工艺、提升加工效率、节省加工成本,新的难题摆在马小光面前。他针对车间阀体、附座类零件多品种、小批量加工特点,带领团队组建了工厂第一条U型精益加工单元,实现产品复合高效加工,被分厂命名为“马小光加工单元”。

加工单元建立后,他对原有几百种零部件进行工艺革新,避免制造不良品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每个人效率都翻倍了,工人也挣着工时了,成本也下来了,这是对大家都好的事。”经过近几年实践检验,加工单元完成指标屡创新高,为完成重点装备任务作出贡献。

马小光(右)和同事

还不止这些。“电火花成型电极的加工”经过他的改良,加工时间仅为传统方法的1/10。他采用数控加工方法制造浅模膛模具的效率比传统工艺方法提高了3倍以上。在某传动件行星架5个圆形槽的加工过程中,他针对传统工艺大胆革新,一次装夹就完成5槽加工,完全解决了此产品生产窄口问题。他带领团队完成奥运会、APEC、国庆60周年、70周年一批重大活动焰火燃放装置和阅兵装备保障任务……马小光从一名只有技校文凭的普通工人,成长为集团人尽皆知的“数控铣大工匠”。

“技术工人的春天来了”

在北方车辆集团这片热土上,诞生过闻名中外的“群钻”技术,和“同心同德、勤劳朴实、锐意进取”的“群钻”精神。以马小光为代表的北方车辆集团员工用实际行动传承这种文化,成为科研、质量、安全、生产的中坚力量。

在24年工作历程中,马小光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挥洒辛苦的汗水,也收获成功的喜悦。荣誉面前,他不忘回馈,把比赛获得的部分奖金用于购买数控技术书籍,在分厂建立职工书屋,供年轻人学习。同时,他把自己的学习及比赛实践经验编写成教材,在分厂开展“数控加工技术”讲座,有效提高了一线员工的操作技能。

年,由人社部批准的“马小光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成为车间学习和研讨技术的平台,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技能员工正从这里走出。集团以国家级大师工作室为依托,着力推进技能人才培育工作,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不断创先争优,为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输送不竭动力。

目前,他培养出来的徒弟已有30多人,大部分已成为企业独挡一面的技术骨干。多名徒弟在北京市技术比赛中获得前几名的好成绩,取得了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马小光骄傲地说:“其他车间,技师没几个人,我们车间,不是技师的没几个!”

年当选“全国劳动模范”,马小光感到有些意外。从小听老一辈劳模王进喜、张秉贵故事长大的他,深感自己还有差距。“某些产品加工效率还能提升,有些产品工艺方案还不能完全保证质量,有些年轻人操作编程不熟练、用刀技术不过关,这些都是我的责任和动力。”

他常跟车间的年轻人说:“你要是会了,机床就听你的,要是不会,你就得听机床的,机床也有生命。”在现场,马小光最看不惯的是很多好设备、先进刀具没有合理使用,既浪费了原材料,又没产出优质的产品。“这是对上一代老师傅们辛苦嘱托和教导的不敬!”他觉得自己身上肩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要把技能和精神传承好。

“当前*和国家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提供了好*策、好平台,从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到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从搭建各种高技能竞赛平台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无不体现技术工人的春天来了”。马小光说,未来,他要继续发挥劳模工匠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平台优势,紧跟数据加工技术行业发展潮流,立足现场实施工艺技术优化,助力提升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作为国防建设中的一名兵工人,马小光深知自己这代人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走自主创新之路。只有把技术、产品、人品锤炼得更加过硬,才能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他耳边又回响起师傅的教导:永不满足,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在成为大国工匠的道路上,他将继续稳扎稳打,径情直行。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年第19-20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